上網找了一下,元年當時一共16個洋將被選,其中最後一個是帝波,
還因此改變了他原本的人生命運(在此之前原本已經兩年多沒球打了)
當年規定洋將只能月領3000美元,也因此請到的多是1A,
或是低階獨立聯盟者,且表現也不怎麼樣(如瑞奇,將生,麥克,瑞克)
更有幾個是被裁掉後已經超過一年沒球打者,像是馬斯,帝波,派瑞,
孟雷,湯尼......等等.
加上他們又有養家壓力,3000美金在當時對他們還是有點吸引力的,
(那時獨聯跟墨聯都不到2000美金一個月),韓職不開放洋將,
日職更不是那麼容易進去,即便第二年不調薪,大部分都還是留了下來,
有些洋投球速最快連140都沒有,照樣混得很好,比如說龍隊第一代的賈西與兄弟的派瑞,
那時除了龍隊外,其他三隊先發陣容裡總會有些自殺棒,大概只有乙組成棒實力等級,
那種只要130多的速球再搭個變化球大概就清潔溜溜了,只要過了中心打線那關就差不多,
有些在美國不怎樣的洋打在這裡卻可以當成打擊練習場,像馬斯,帝波,瑞克,
因為本土投手當年泰半極速都只有130多,140以上者少之又少,
美國小聯盟,獨聯或墨聯隨便捉一個都是140多,甚至破150,中職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堂.
直到職三起旅外選手大量回歸,加上洋將也大幅調薪後,
才有辦法找到比較高等級的洋將來,現在韓職加入競爭,
獨聯墨聯的待遇也漸提升,加上比賽水平提高,不像元年參差不齊,
找個堪用的洋將大概都要破萬美元以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