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ystage (亭)
2016-10-22 00:16:55依據原po推文所述,想知道投打對決策略,以增加看球樂趣,
因為湊巧我有時也會用這種角度看球,所以特別回一篇。
先講結論,沒有打球經驗其實很難體會,
不過可以多用換位思考去揣摩當事人心情,
也可以很快體會到你想要的投打策略。
======
先講個我看比賽的心得,
首先,欣賞球賽有幾種深入程度:
第一種,湊個熱鬧或開電視看人在動。
這種通常會覺得棒球很無聊,拖這麼久,沒全壘打沒得分就不有趣,寧可看籃球。
第二種,沒打過球,不過喜歡看棒球賽。
可能是有支持特定球隊,因為支持,所以能感受到比賽張力,
輸贏特別重要,輸的球賽就不好看。
第三種,喜歡看棒球細節,關心配球、戰術內容、跑壘瑕疵等。
通常是對棒球已經很熟悉的人,大部分應該是有在打棒壘球的。
因為有很多細節是本身沒參與過,很難去體會的難處與樂趣,
像是原po想問的投打對決策略,就是這類型的問題。
如果沒站上打擊區過,跟投手鬥智鬥力,
被K掉後,一次一次揣摩下次再遇到時要怎麼復仇。
為什麼前面的軌跡那麼像直球,後面轉出好球帶這麼銳利?
為什麼看起來是肉包球,棒子揮過去了球才進來?
這種體驗是要自己下去玩才會知道的。
這樣的體驗就會衍生出看比賽的另一層樂趣,
像原po問,投打策略為何?
其實投捕的目標就是讓打者打不好,
能用的武器大約就是快慢上下左右的變化,
人的感覺有慣性,所以只要做出其中一種變化就能讓擊球難度增加,
也就是投捕在做配球時,盡量會就進球點跟快慢交替變化。
當然如果一顆速球就吃死那是例外,一直配就結束了。
其實補手就是假設自己是打者時,投手投什麼球會最困擾。
從這裡就可以來看一下原po想問的問題
※ 引述《newwords (bombastic)》之銘言:
: 打擊者是依照投手些許變化
: 來看來打擊的嗎
: 還是怎麼判斷
: 不同球種又有啥攻擊策略呢
所以,回答原po的問題,
打者是就投手投出的球的軌跡跟速度來判斷要不要攻擊,要怎麼攻擊。
兩好球前通常會設定球種及進壘點,
兩好球後通常是只看進壘點,是好球就打。
然後有些動態視力很好的人可以看縫線辨認球種,但我自己是辦不到,
很容易看錯,所以還是回去看球的軌跡。
如果有看過KANO,教練用竹竿模仿球的軌跡,
其實是很實際的作法,幫助球員做視覺實體化的訓練。
所以對決時,當投手投出,球投出經過一段距離,
如果軌跡與自己想的軌跡重合,那就該出棒;
如果軌跡與自己的想像偏離太多,那就不是自己想的球種或不是好球,棒子就忍住。
這邊大概就是打者的心理建設跟啟動機制。
而球種上以作用成因分成三大類,
1.速球類,四縫、二縫、卡特等。軌跡直,球飛行過程降速少。
2.曲球類,曲球、滑球、日式伸卡等。球旋轉快,軌跡變化較大。
3.變速類,指叉、變速、蝴蝶球等。球旋轉慢,球飛行過程降速多。
打者因應這三種球,就會調整判斷要出棒的時機,
球速快的要早點開始判斷是否要出棒,
球速慢的要慢點判斷,也就是把球帶進來。
那要把球帶多進來?
揮棒敏捷能讓你面對速球時,多晚才開始揮而不會揮空?
面對變化球時,等多進來才能確定球種不會被吊球所騙?
這就是打者在走的鋼索。
然後再把壘上跑者、防守佔位等因素考慮進來,
變因太多了,每次都不一樣,這就是有趣的地方。
老實說,
一篇文怎麼寫也沒辦法把投打策略好好的寫完,
就算寫完也沒人要看。
總歸一句,
投手通常想用快慢上下左右壓制打者,
打者等在好球帶守株待兔,球再刁鑽也要經過好球帶才是好球,
互相猜對方的心理,猜對方正在猜自己在想什麼,
這個鬥智鬥力的螺旋,是棒球除了勝負以外最好看的地方。
如果哪天覺得看球無聊,不妨來玩一下換位思考,
假設自己現在是捕手,面對這個打者我想配什麼球?
然後跟實際比賽對照一下,猜對了很爽的。
或是假設自己是打者,拿起球棒(沒球棒的人可以拿掃把或寶特瓶)
投手投出後抓自己想要的球揮棒。
這樣看球會很有趣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