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泓志
大家都說郭是不死鳥,關於郭在小聯盟的傳奇故事已經很多人說過了,就先不提
這裡想純就投球機制來評價所謂的天分
郭跟曹有著一個共同的高級動作
那就是抬腿後,身體重心下壓,利用下半身旋轉帶動上半身,驅使手臂做出強力
的回折動作
這種動作相當傷手,屬協調性非常之高的選手才敢嘗試
一般的投球動作在抬手折手臂的下一步就直接出手了
而這種動作更是在出手中間加了一套身體後仰>>>旋轉帶動>>>手臂彎折
一般 抬腿>>>重心轉移>>>抬手折臂>>>丟
郭曹 抬腿>>>重心轉移>>>抬手折臂>>>後仰旋轉,手臂回彈>>>丟
除此之外,郭的出手還是手臂打直的直線式出手,而非多數日式投手延伸手臂的
折線式
若郭是高壓投法那也就罷了,可郭偏偏是斜肩四分之三的投法,在扣球的動作上
會給手臂造成更大的負擔
這種動作是為了造就強大的尾勁和視覺角度,再加上同樣也很傷手的滑球,種種
萬惡的組合,總會付出點代價
讓我們來整理一下
折手臂 + 直線式出手 + 斜肩投法 (加角度) =萬惡的郭泓志
(加速) (加角度) + 動輒95英哩快速球(加速度)
+ 扣球 (Rising尾勁)
+ 滑球 (加角度)
且,郭在投球上毫無保留,他的球路不會有任何二縫或四縫變種,很純粹,所以
更強更傷手,因為他在巔峰時以K掉對手為目的,策略中從沒有讓對手打不好出局這回事
種種原因,令郭巔峰期燃燒到幾近無敵的境界,卻也付出了嚴重代價
或許他自己也清楚這麼做生涯不會長,但唯有這麼做,他才是郭泓志
曹錦輝
曹真正天才的地方在於他懂得利用各種動作,他能駕馭各種動作
許多人將曹傷的原因推給高中時期,這不可否認
可高中時期的曹,他的投球動作除那顆滑球外並不傷手
常聽人說從三樓丟到一樓,曹高中時期就是屬於這種類型,他不壓低身體重心,
四分之三上肩投法,扣球單純下壓,配上與投速球一樣出手動作與角度的快速縱向滑球
那個時期的他,完成度就已經很高
旅美後,他學到了和郭一樣的壓低身體重心,利用身體柔軟度與彈性的旋轉動作
加速,他的確達到了更高的境界,且為了養成先發,球團封印傷手的極品滑球,讓他學習
如何使用二縫、曲球、變速等
這個時期的他被美帝改造的幾乎成了另一種投球機制的投手,他失去了從三樓丟
到一樓的投球角度,變得類似郭泓志一般的斜肩,身體重心完全下壓
球路上也沒有原本與高壓相得益彰的高速縱向滑球,反而是一堆測試性質的其他
球種,雖然質量也都很不錯,但除了 stuff 整個上了一階外,曹已經失去了他原本的特
色
讓一般人誤以為曹就是個速球派投手,速度就是特色,其實並非如此
曹高中畢業就已經是職棒10勝級,完成度相當高的投手
美帝撿去後,將他徹頭徹尾的改造培養、測試,目的就是為了將他養成能在 MLB
甚至20勝的投手
傷後復出,來到道奇時期,曹開始懂得利用美帝的各種資源和觀念,調整他的投
球動作,一個亮點就是抬腿後身體微微後扭的小龍捲風
高中時期
身體重心高 + 上肩投法 (縱向角度) + 動輒150的快速球 (速度) = 高中畢業就不是
普通強的曹錦輝
(投球機制的核心) + 縱向滑球 (縱向角度)
+ 滑球出手點,動作與速球一致 (藏球)
+ 扣球 (Rising尾勁)
落磯時期
身體重心低 & 折手臂 + 斜肩投法(橫向角度) + 輕鬆94英哩快速球 (速度) =
(下半身 & 身體柔軟度開發) 不成熟的全方位MLB王牌測試雛形
+ 扣球 (亂竄尾勁)
+ 二縫線系列 (橫向角度)
滑球解禁 (雅典奧運)
折手臂 + 斜肩投法 (橫向角度) + 動輒超過95英哩速球 (速度) = 全靠催速度與消失滑球
撐場的燃燒型曹錦輝
+ 扣球 (亂竄尾勁)
+ 縱向滑球 (垂直尾勁)
道奇時期
小龍捲風 & 折手臂 + 斜肩 (橫向角度) + 95英哩快速球 (速度) = 堪用的MLB牛棚
(加速度系列動作) + 扣球 (二縫線尾勁)
+ 縱向滑球 (縱向角度)
+ 變速球 (速差)
曹的天賦不是普通高,是極高,誇張的高。旅美的曹等於完全拋棄過去的投球機
制學了一套新的武學,並且快速上手應用,不僅封印過去的殺招還吸收了各種球路,並以
此上到大聯盟。
但就是因為天分太高,拋棄高中那套後就像是一塊新的海綿,迅速吸收後卻沒能
摸出一套解決打者的路數,終究是靠球速與滑球去壓制對手,完全是靠與生俱來的能力打
棒球
加上生涯大半都在與傷痛對抗,光是要重新復出,找回原本的實力都有困難了
道奇時期後,曹靠的基本上還是天分,再加上一些對戰經驗,與投球上自我參透
調整的細微動作
他自己就是自己的投教
回台灣後再上到大聯盟,基本上也是不斷著重複
自我調整 >>> 吃天分的投球內容 & 經驗 >>> 受傷 >>> 自我復健 >>> 自我調整
在他身上,沒有看到其他人的影子,沒有任何人幫他找到其他出路,旅美學成後基
本上就是一個孤獨的浪人,並且到了35歲還在靠啃食天分投球
相比郭泓志與王建民,都是學成一套後就專精到底
曹一開始就像是隻白老鼠,裝載了太多東西卻來不及融會貫通,到最後還是靠高中
畢業後就有的速度與滑球一路撐過來
個人認為,早知旅美後的遭遇,或許不出去對他投球路上的自我摸索會更加順暢
,畢竟高中畢業即是完成品,以此為基礎再成長就不太困難
不過以當時台灣球界,曹可能投個幾季也就黑掉也說不定
總之,不管當時或現在,台灣的環境要讓這種超級天才順利成長到天花板,實在
需要點奇蹟
然而就最後呈現的狀態來看,以顛峰論投球天分,王郭都有把天花板的樣子投出
來,而曹,我不會說一個 22、23 歲的投手已經達到巔峰,可曹的案例來講就是,所以我
從不認為曹有摸過他的天花板
就投球機制來看,你可以聽到很多投手得到投球失意,肩膀開掉,後腿沒踩穩,
重心歪掉等等...甚至王建民當年洋基巔峰時期,報紙上的一大話題就是王建民又開始跟
他的投教探討姿勢了
郭從沒有這種新聞,郭很清楚最強的自己應該要怎麼調整
而曹呢? 他從未清楚最強的自己該如何調整,但往往憑自己就能調整到站上大聯
盟投手丘的水準
如何站上大聯盟投手丘在這個人腦中甚至有一套 SOP,但再往上呢 ? 傷痛往往
在看到天花板之前降臨
或許對這個人而言,最想但最得不到的病徵就是投球失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