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瘦菊子
看報導說紅襪與洋基計劃2018年到英國倫敦打海外賽,這當然不是創舉,以前在墨西哥、
波多黎各、日本和澳洲都打過,差別在這些國家的棒球運動並不算沙漠級,而到英國倫敦
,就真純粹想推廣棒球。
讓紅襪和洋基這兩支大聯盟深具歷史、對抗性與知名度的大球團,到倫敦打海外例行賽有
很好的新聞效應,測試歐洲市場的可能性,至少在倫敦產生一波棒球文化震盪。地點在
2012年敦奧場館的London Stadium,也是英超西漢姆聯隊主場,臨時改為棒球場是沒有問
題的。
歐洲不是對棒球一無所知,只是普及度與球賽熱度無法和足球媲美,但實力一直提升,國
際賽我們想贏荷蘭、義大利也不是容易的事,德國、捷克、英國甚至俄羅斯,都有一定程
度的成長。
美國職棒到英國打也有種歷史回溯的味道,寫到棒球的根源,都會提到由英國散播出去的
板球( Cricket ),雖玩法有異,但和英國十四世紀的凳球略略相近,且美國原屬大英帝
國殖民地,玩類似球戲是可以想見的。1846年可考的史上第一場棒球賽,還是板球場改的
,那年美國現今的領土範圍也才剛成形。
2018年大聯盟真到倫敦打例行賽的話,在運動文化的回流是很有意義的,主要還在於棒球
全球化的擴張,比起足球市場的世界性和商業規模之龐大,大聯盟還不能與之相比。
反觀台灣職棒市場規模遲未有拓展的腳步,光是本島的經營都有萎縮的跡象,北部一枝獨
大,南部市場越做越小,真讓我憂心。不僅增隊計劃留在嘴巴上,連行銷或市場開拓都缺
乏企圖心。比如打羅東或花蓮視為回饋,簡直是對球迷的施捨,再怪政府沒把球場蓋好。
如想擴大職棒市場,怎麼辦好比賽,把球場整建得舒適安全,都是球團的責任,不能什麼
都推給政府。
假使球團只想小虧為贏,或傳統上當成是母企業的品牌行銷及廣告附加價值,就產生不了
真正的職業運動市場,一直只盯著籃子裡的雞蛋,而不遠眺山外的草原。
誰說台灣職棒不能打海外試合呢?那不是賠慘了嗎?如沒有完整配套與市調,當然有勇無
謀。每年有兩隊到天津或江蘇打海外試合,暑假的夏天是好選擇,與觀光配合,再找台商
合作,並非毫無商機。甚至到東京、福岡、那霸打,也是開發台灣職棒市場的試探。
想必有人認為,不是大聯盟的手法就適合台灣,這是當然的。事實上,大聯盟到倫敦打海
外賽的構想醞釀很久了,並非草率而行。重點是,台灣職棒不能因職棒球迷成長而自滿,
對開拓市場故步自封,才教人憂心。大聯盟的手法,是刺激我們對開發棒球市場邁出新的
腳步,假使中職連高雄、台東都棄之不顧,還能期待去打開海外市場嗎?或許大家以為我
又做夢了,中華職棒不倒就一切萬幸了!
http://www.nownews.com/n/2016/12/26/2351381/2
會不會球員比觀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