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oaping (撿肥皂ing)》之銘言:
: 今天沒比賽 來閒聊一下
: 請問棒協是不是要特別感謝炸蝦FB發文阿?
: 棒協是富邦內鬨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嗎?
: 小魯發現到現在大家好像都忘記WBC了
: 棒協還有機會受到該有的制衡了嗎?
: 總覺得台灣每次都是這樣吼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h7oVvl-5s#t=33s
強者我朋友在美國做數據分析的工作
他有些看法,我認為值得引進,以下為他在WBC剛結束時在FB分享的文章,文長請耐心慢慢看:
雖然我離開棒球很久了,看了台灣隊這三場比賽,看到場上一些學長學弟在拼戰讓我雖然比賽結束了,還一直在腦子裡轉,晚上睡不著。事實是,你小時候喜歡的東西大概長大了大概也不會變。看到很多有關高層超不具體的振興口號,小弟我也來發表一些淺見。
我在美國作計量數據分析工作幾年了,看著現在先進的職業競賽都大量的使用科技計量工具來輔助。我認為,以宏觀的角度來說,台灣的棒球要走向科學化。以下簡略的以條列式來說明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文長不喜立馬左轉。中英夾雜請見諒。
弱隊的比賽結果輸贏衡量標準–長期賽期來說,弱隊輸的期望值要大於強隊。但不代表不能在比賽中求進步。設每一場比賽都是一個working progress, 將比分差距設為變數,關鍵play, 確實擊球點,好球數,捕手要求位置,安打數,被安打數 etc 都設為變數。觀察結果下來加總的依賴變數是否大過敵隊,但實驗結果為贏蛋比賽結果為輸,那代表該贏未贏和長期比賽勝場期望值較大,or vice versa. 還有觀察長期比賽結果trendline是否為upward
curve,來決定球隊是否正在進步中,而不用短期比賽定論弱隊的生死。(這裡弱隊意思不是輸家,只是資源較少的隊。**這邊說加總以求簡潔,實際做法應該是Optimization)
選手的狀況好壞極難掌握–一直以來是以教練對選手的感覺作為選拔跟上場的標準。現在應以選手的物理測量表現作為標準,而且是在強度相當的競賽場合做衡量標準。以下說明:
投手 –傳統的場邊練投,控球練習壓力強度不夠,且只用球速做為標準則有偏頗。應以球出手後的位移(Movement), 捕手要求位置的差異(location delta),手臂的擺動速度(Arm-swing velocity), 心跳數 ect. 比較過去歷史的參數做為標準,且參數測量應該在強度相當的比賽進行,尤其是心跳數。關於心跳數變化(heart rate variability)做為運動表現的指標和影響, 可以參考這篇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論文”Rest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mong Professional Baseball Starting Pitchers”,
Cornell DJ, Paxson JL, Caplinger RA, Seligman JR, Davis NA, Ebersole KT.
J Strength Cond Res. 2017 Mar;31(3):575-581.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1538.
打者 – 把打擊指數更itemize做為衡量標準。需利用過去擊球的結實程度(無論出局與否),揮棒與進壘點的落差,揮棒速度, 瞬間出棒速度(從啟動到擊球點),擊球力道,出棒猶豫程度 ect 做為主要衡量變數, 配合不同球種,面對左右投手,不同出手角度做交叉比對。
野手 – 主要測量跑動的距離,跑動速度,起跑的瞬間速度,接球到傳球所使用時間,傳球準確度,球速,失誤機率與本身過去的參數差異做為衡量。數據測量方式類似MLB Amazon AWS STAT CAST, https://aws.amazon.com/solutions/case-studies/major-league-baseball-mlbam/
戰術運用 –就是機率。No guts feeling, no no no. 這次比賽的例子大概是十年來的經典,九局下半,無人出局二壘有人輪到第四棒上來打擊,該場被三振了四次。一個大聯盟終結者換上來面對。事實是一個短打一個犧牲打不用安打就會贏球。教練該不該下戰術短打? 事實上,正確的該問的問題應該是–教練你覺得今天還沒把球打出去的球員從紅雀隊終結者手中擊出球且安打的機率比較高,還是還沒失敗過的終結者會解決你的機率比較高? (林智勝是國內最好的打者之一,但這裡討論的是機率)
再來,叫暫停時機 – 教練叫暫停大略基本上有三種scenarios: 換選手,質疑場上狀況,跟中斷、打亂對方氣勢節奏順手球。
拖延時間熱身跟check投手狀況都算在換選手類別。這個做法比較empirical, 你把你的防守的影片連著每局一直播連著看,在把對手的防守影片連著播一直看,連著播連續看幾次,你就會看得出差別。你就會看出 – 自己叫暫停時機永遠比對手慢。
看出對韓國陳鏞基打出追平安打前,對方叫了一個很賤的球數中暫停目的是為了打壞當時連續攻勢(很賤很有用但是你從來不用,這是上百億的競賽!)。就會看出對方捕手有意無意一直叫暫停。
還有,這點我很有意見,當你被驅逐出場了(理由還很荒謬), 你有沒有大力用力用盡全力跟主審抗議,抗議在抗議直到激起我隊的士氣為止。還有對手上來抗議之後,明顯的影響了裁判的判決,你有沒有上去做點什麼還是就被帶風向了。
MLB世界大賽這種例子很多該如何做請自行參照。如果不懂的判讀比賽局勢就不算會打球。(同例,12000公里之外我都感覺到四次觸身球裡李大浩狀況差頭部那顆自己閃得慢,其他三顆都是故意不閃(對,在國際賽觸身球你不閃),你還被判出場,什麼都沒做就士氣被帶風向了)
選投手換投手時機 –如果你選了選手你不用(狀況不好,強度不夠任何理由),那你就不要選。選了就要用,重複只用幾位選手是對自己沒信心(擔心選擇遭受責難),不是對選手沒信心。倪福德對Didi Gregorius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了。不只是左右手還得納入對手最近擊球狀況,出棒猶豫程度,選手信心,投手信心做為考量參數,絕非只是左右手跟球速。還有也必須考慮到選手的長遠發展。在前一場walk-off walk之後,陳鴻文的信心已經到臨界點。期望值的概念前一場救援失敗後(壓力最大的一種),
下一場又上你的救援成功期望值只有可能0或0.5,我相信對陳鴻文來說他都不會很滿意。結果失敗了你等於是把他整個摧毀了。第九局跟第十局有上百個叫暫停的機會都沒有叫,那就是做事不夠仔細。
選手信心水準,跟比賽關鍵壓力極大化下的表現 – 選手的信心水準對表現有極高度的相關係數正相關。選手的信心可以從選手的表情、肢體動作、揮棒、投球出手敏捷程度、出棒猶豫程度,心跳,喘氣呼吸,汗流程度等等觀察。所謂越興奮其實是心跳愈快就越緊張,容易失去集中力,反應速度變慢ect.
還沒有量化之前按觀察就不難發現張志豪、林哲瑄等的狀態最平穩信心水準為最高。信心水準的對表現的影響可以利用假設檢定檢驗是否有統計顯著差異。信心水準基本上就是勝利前不會軟手,落後時還能全力一擊的能力,信心水準對選手表現的影響力也可以由假設檢定來檢驗是否有顯著差異。信心水準對表現的影響參考這篇–Skinner, Benjiman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idence and Performance Throughout a Competitive Season." (2013).
這些都是比較high level 的東西, 還有很多更科學的方式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剖析,例如每個人最適合的身材(絕對不是一直不斷吃高蛋白讓自己膨脹你就會變強變成誰) 。台灣絕對不是美式球風,身材、個性、環境都完全不像(亞洲還有一隊更是什麼都想抄美國,長了很多用不到的肌肉也是很不像很莫名)。相對類似的是日本,台灣可以學習日本優點但最終,你還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做自己。
最後幾點比較瑣碎也subjective。但出國越久感覺越強烈。WBC是美國大聯盟單一主辦的,不同於像其他世界性比賽如FIFA是一個獲利共享、獨立各國足球聯盟的組織。WBC得利的公司只有一個,就是MLB, 主辦目的只有一個,收視率營利最大化、之後所有的好處還是歸於MLB。如果不能認清這點,每次整個國家靠棒球"揚眉吐氣",提高"中華台北"國際能見度了,選手還要背著"使命"打球,壓力過大,失常機率也更大。
中華棒協 – 掛的是org的一個團體(我小時候也打過很多他們辦的比賽,但無關) 如果猜得沒錯的話這是一個non profit 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靠的是別的法人個人政府機關“給它錢“營運。沒錯,跪求辦比賽就是為了要錢才有薪水,當然還有極高的媒體曝光率(立委要的)。那如果辦的不好, 怎麼辦? 怎麼辦就是不要給他們錢不要給他們辦了換一個嘛。爛的不去好的不會有機會。棒球單位不需要政治人物, 句點。
球衣球員姓名 – 球員打國際賽其中一個incentive是有國際能見度。但球衣上只寫 “HW Chen, CS Lin』那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你是誰。要寫全名,還有,姓跟名不用倒過來,很快的,全世界亞洲姓名音譯都會正著寫。
Chinese Taipei – 永遠的Chinese Taipei你不會知道是為誰而戰的。試想如果美國隊球衣上寫著“英國隊“那就一定沒人會支持的(就連英國人也不會)。只有當你知道為誰而戰,知道球迷應此不離不棄,你就會有真正的信心,你就會有臨門一腳的能力。希望很快的,有一天可以看到"台灣 Taiwan"的球衣在場上奔馳那怕輸贏。
**文章版權屬於我朋友Dino所有,無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