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專欄] MLB也用彈力球?全壘打可能破歷史新高(下)

作者: eric795 (tu)   2017-07-12 01:16:03
https://goo.gl/yEZg2C (完整圖文、圖表版連結)
(接續上篇)
以下我們就來探討上述這些原因能不能合理解釋全壘打暴增的現象:
根據歷史紀錄來看,以往最炎熱的7、8、9月全壘打產量確實比起涼爽的4月份是要高出
許多,理論上空氣密度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球的飛行距離也會加長,如此說
來現在逐年上升的氣溫好像就成了個合理的解釋。但是根據棒球運動物理學家Alan
Nathan做出的分析研究發現,如果固定其他變數,隨著氣溫每上升1°C(=1.8°F),
全壘打率只會跟著上升0.6%,比較研究結果的小幅變化與全壘打實際數字上的大幅增加
,氣溫變化似乎就不是構成全壘打暴增的主因了。
「怪物菜鳥」這個說法筆者認為有一定的可信度,不可否認近年來大聯盟確實誕生了一
群實力驚人的怪物打者,但這些初生之犢能夠為這個全壘打大爆炸的時代增添多少的火
藥,還是受到質疑。可是數字會說話,2015年8月,也就是這波全壘打時代的開端,大聯
盟菜鳥打者合計敲出155支全壘打,寫下聯盟史上單月菜鳥最多全壘打的紀錄,而且當年
度的菜鳥打者就貢獻大聯盟全壘打數總和的三分之一。進入2016與2017球季,這些「怪
物菜鳥」還在進化中,絲毫看不出他們的火力有趨緩的跡象,讓人期待當他們成為完全
體後有哪些投手能從他們的手裡逃生。
「飛球革命」這個說法也有不少擁護者,部分原因是在現代棒球數據分析應用如此普及
的前提下,打者嘗試將球往空中打來破解對方的守備佈陣;另一部分原因是說投手使用
伸卡球的比例逐漸提高,打者為了避免打出滾地球而修正了揮擊角度,聯盟中的幾位長
打好手如Kris Bryant、Josh Donaldson、Justin Turner都曾明確表示他們就是全力揮
擊然後試著將球往天空打,有可能因此而產生更多飛球及長打;不過即便如此,今年聯
盟的飛球比例其實還是低於2006年至2011年這段期間的飛球比例,也因此「飛球革命」
似乎也不是造成全壘打增加的主因。
但是筆者認為「飛球革命」中提到打擊型態的改變倒是有些說得通的,原因與前面所說
的三振率提高有關,因為三振幾乎可以說是全壘打的副產品,當打者全力揮擊追求力量
而非單純以contact為目標時,揮空率自然大增,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的全壘打好
手往往也吞下大量的三振,而大聯盟目前幾乎沒有懸念地即將連續10個球季改寫三振率
的新高。雖然也有人提出投手的主宰能力變強才導致三振率的提升,但畢竟我們看的是
平均的表現,而不是像Chris Sales那種少數極端的鬼神表現,再看看前面提到場均得分
的增加和全壘打變多等等攻擊數據,筆者還是偏向相信打者打擊型態的改變多於投手主
宰比賽的能力。
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球」好像就成為了最直接影響結果的關鍵因子,是不是2015明
星賽後大聯盟換了彈力球呢?我們再次借用棒球運動物理學家Alan Nathan的研究,獨立
以下天氣、球員天份、好球帶大小等等因素後,得知擊中球時的飛行初速會受到棒球本
身結構很大的影響。
FiveThirtyEight檢測Statcast官方記錄後發現,從2015年明星賽後,打者擊中球的飛行
初速真的變快了,如下圖所示,2015年9月擊中球的飛行初速足足比同年6月高出時速1英
里!
http://imgur.com/e8ZsOgy
飛行初速的改變是不是代表著大聯盟真的在2015明星賽的這個轉折點換了不一樣的球呢?
有鑑於小聯盟的全壘打並沒有與大聯盟同時期增長,促使知名棒球作家Ben Lindbergh針
對兩聯盟的用球做檢測,並將結果寫成「The Juiced Ball Is Back」發表在The Ringer
專欄,相信許多球迷都已經拜讀過這篇說服力極高的大作。Lindbergh的團隊在研究中發
現2015年明星賽前後的球確實有所不同,而且兩聯盟所使用的球也有差異,小聯盟使用
的是中國製的球,縫線較高;大聯盟用的是哥斯大黎加製的球,縫線較低平。
「縫線!?」很多人的直覺是這麼細微的不同也能產生這麼大的差異性嗎?理論上是的,
較低平的縫線不僅使棒球表面較為平滑,也減少了棒球的圓周長,因此球在飛行過程中會
降低風阻所產生的影響,使得在同樣的揮棒速度及軌跡下,球的飛行速度更快、距離更遠

而實際上所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棒球運動物理學家Alan Nathan將新球做了檢測後發
現,新球縫線的改變讓擊中球後的平均飛行距離多出1至2英呎、全壘打率也提升了約4%
,不僅如此,因為改成較低平縫線而增加全壘打產量的可能性,可是經過歷史認證的:
2015年NCAA為了改善進攻火力空前低迷的情況,換了縫線較低平的球,這個改變也得到
了顯著的成效:2014年NCAA為了保護投手安全而全面改成彈性係數較低的球棒,當年度
每場平均只會出現0.39支全壘打,創下NCAA最低的場均全壘打紀錄,2015年換了低縫線
的球之後,平均每場能擊出的全壘打數來到0.58支,場均得分也從5.08分提高到5.44分
。因此,不論是檢測現有的資料分析,抑或是參考過往的經驗,綜合種種證據後可以發
現,造就2015年明星賽後至今持續攀升的這波全壘打高峰,主因很有可能就出在球的縫
線改變上。
不過大聯盟官方也多次針對這些指控作出回應,表示聯盟不曾更動球的縫線或是在球的
構造上有所改變,而且也提出官方的用球檢測數據皆保持在規定的範圍內。確實,你不
會得到一個百分之百的肯定答案,一切都只是『有可能』,甚至有可能是許多因素綜合
在一起,才開啟這個全壘打時代。各種實驗跟千奇百怪的討論方向都很值得研究,畢竟
棒球可說是參雜了最多變數的一種運動,你永遠不知道球從投手手中投出後會有怎樣的
結果,而這也是為什麼棒球如此有趣又迷人。
”How can you not be romantic about baseball” — Billy Beane
作者: terminator3 (台灣一朗)   2017-07-12 01:19:00
差一兩英呎就差四趴喔==
作者: mazinger   2017-07-12 07:51:00
可是物理現象顯示 平滑的球阻力較大耶或者應該從另個角度看 平滑的球 阻力大 投手投出後打者較好瞄準 容易擊中球心 故初速快
作者: min19892007 (變化趕不上計畫)   2017-07-12 09:36:00
如果球有改變 怎麼會大聯盟將近400多位投手沒人發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