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enshoufly (tenshou)》之銘言:
: 你要知道那年代每一隊都有一堆洋砲的時代
: ,三商還常常是三洋砲先發,現在如果每隊
: 都是至少兩洋炮先發不知道投手防禦率會變
: 成什麼數字,他跟謝長亨就是統一當時王牌
1990-1995年OPS+排名(六年版面剛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馬斯 194.5 鷹俠 195.8 鷹俠 175.6 哥雅 167.9 康雷 166.7 康雷 167.5
鷹俠 168.3 艾勃 169.6 林克 174.0 艾勃 162.4 喬治 161.8 鷹俠 165.3
王光輝 159.2 羅世幸 160.3 羅世幸 158.3 王光輝 151.6 路易士 160.0 路易士 158.4
黃世明 154.5 帝波 158.6 克魯茲 150.2 廖敏雄 148.2 葛雷諾 155.8 呂明賜 157.1
帝波 153.5 林仲秋 146.1 卡羅 144.5 康雷 146.4 坎沙諾 153.8 陳政賢 156.9
瑞克 152.6 吉彌 140.3 林仲秋 140.6 羅敏卿 146.3 鷹俠 153.8 廖敏雄 155.3
林易增 133.5 曾智偵 140.2 羅敏卿 133.8 曾貴章 143.8 林克 151.8 喬治 154.8
陳金茂 131.3 馬斯 129.6 陳政賢 127.2 黃忠義 136.8 羅敏卿 150.2 哥雅 145.7
從上面可以看到早期中職打擊排行榜都是洋將洗板
不過這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畢竟洋將就是要比本土優異才會留下續用
但把這些洋將過往在國外的成績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
馬斯在1986、87年在新人聯盟繳出了頂尖級的3/4/5成績
然而1988年升上1A後完全證明自己不屬於這個層級,只有239/344/379
1989年沒有任何紀錄留下,在1990年來到台灣後拿下三亞王
鷹俠非常的年輕就投入職棒賽場,1984年僅17歲就開始職棒生涯
1987年是小聯盟生涯最佳的一季,繳出了274/365/440與18發全壘打的成績
不過在1988年卻留下了224/308/324的難堪成績
最後鷹俠在1989年只能去沒有任何大聯盟球隊所屬的小聯盟隊伍結束美職生涯
(早期小聯盟有無所屬的獨立隊,會待到這些獨立隊伍的球員多半是失去舞台的)
帝波1981年自1A起步後,因為打擊表現始終不佳(OPS都在.650上下)
一直打到1984年才升上2A,以中外野身分繳出了251/352/373
雖然打擊表現不甚優異,但因年紀小加上守備位置考量已算及格
1985年開季被分到3A的帝波只打了39場比賽留下248/294/350,季中被降回2A
此後帝波就一直在2、3A之間遊走,1987年季末被釋出後整整兩年沒有任何紀錄
1990年來到中職就長期占據兄弟中外野一席
艾勃最高層級到達2A,不過在2A留下的成績非常慘烈(僅有225/328/330)
1988年末被印地安人釋出後,跟鷹俠一樣到了無所屬的獨立隊伍
不過最後兩年艾勃在1A繳出了25、20發全壘打的優異紀錄
大概算是這批早期洋將最強的了
葛雷諾相較於上面幾位,算是小聯盟升階上較為順利許多的
RK打了兩年成績始終不甚優異,升上1A的三年間卻有OPS.750上下的紀錄
升上2A的葛雷諾表現仍然算得上出色,也在2、3A之間遊走
以葛雷諾當時的年紀,也許是有機會攀上大聯盟的
林克在1A的表現算得上出色,升上2A沒多久就爬上3A
但很快的就被3A退貨回到2A,最後在2A留下了298/405/382毫無長打力的成績
來到台灣後的林克卻成了綠色轟炸機…
康雷在1987年的22歲就爬上了3A,但在3A不知為何只打10場就被退回2A
此後康雷的幾年都在3A常駐成為先發,但3A的成績非常慘不忍睹(234/296/339)
隨後來到台灣的康雷幾乎年年繳出3/4/5的凌駕成績
哥雅是少數早期中職有MLB層級紀錄的選手,不過認真的看了一下成績後
恐怕連哥雅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當初可以升上大聯盟吧
哥雅在小聯盟時期一直都不是以打擊見長的選手(OPS始終在0.7上下)
不過在腳程方面算得上出色(小聯盟累計218次盜壘成功)
1992年留下217/264/265的成績後,季中來到中華職棒
喬治也是少數在初期有MLB層級紀錄的選手,但相較於哥雅,喬治的成績就好上許多
1983年在3A繳出16轟與283/351/444的中上水準
1989年也在日本留下不算太差的成績
不過在回到美國的喬治僅僅在1990年有紀錄留下
91-93年不知消失去哪,在三年沒打球的情況下1994年來到台灣後連年都繳出20+HR的表現
如果現在各隊都有雙洋砲,然後都是這些2、3A很掙扎或是甚至幾年沒打球的
我想現在的中華職棒應該是不會找這種洋將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