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拋打中領悟的訓練方法,廖敏雄闡述自身擊球哲學
By 曾博群 - 2018-01-10
http://bit.ly/2F1kT6Q
大家都希望考試能考一百分,但是要怎麼考就是一個問題,就像廖敏雄年輕時期很會打
全壘打,但是要怎麼變成很會開轟的打者,擊球點怎麼抓、揮棒角度怎麼調整,
都是一個大哉問,廖敏雄用自己過往的經驗跟所學,來教導出更多新世代長打者。
木棒好鋁棒好?
對於王柏融、蘇智傑、朱育賢、詹子賢,以及鄭鎧文等一批新生代本土強打代表,
這一批好手都是在青棒時期以木棒開始養成的打者,因此近年來只要有「高中生究竟
該打木棒或鋁棒?」的思辨議題,王柏融這一批年輕強打,往往是最常被舉例的對象。
廖敏雄表示,對於青棒打者該打木棒或鋁棒的問題,他認為最大影響對象不在打者,
而是投手。他說:「基本上只要一個投手球速超過140公里,有一顆大約120公里
上下的變化球,他在台灣青棒已經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是從140公里左右要提升到150公里
,這中間要跨越的不只是身體素質以及技術。」
人體是需要刺激的,廖敏雄認為環境因素是左右選手成長與否的最直接條件,
當投手能夠以輕鬆簡單的條件在環境中取得生存,那麼失去成長進步的誘因。
「青棒時期投手擁有這種條件,就能夠成為隊上主力投手。那遇到拿木棒的對手,
他有很大機會在保持正常狀態下就能夠有很好的投球成績;如果是拿鋁棒的打者,
在鋁棒更輕、更具有彈性,不需要太多擊球技巧下,對投手造成的威脅也就更大,
他可能就必須從控球或是球速上去突破自己本身限制。」
廖敏雄舉出自己的例子來論述,「我以前最常遇到郭李建夫,從每一個階段少棒
、青少棒、青棒一路到成棒都還是遇到他。當時是國內頂尖投手,所以要打冠軍
一定就會遇到他,那要拿冠軍就勢必要突破其球路,你就需要比對手擁有更多優勢。」
http://bit.ly/2EZAggg
投打兩端的棒球智慧
同樣的狀況反過來對投手來說也一樣,要封鎖對方打線可能球速要在145公里以上、
球進壘位置跟角度要好,這樣才能夠有很好的表現,但這個狀況在現在青棒就
比較難看到。
廖敏雄進一步解釋,青棒球員在控球或守備技術不純熟狀況下,教練為了成績很可能要求
球員等保送或是把球打進場內造成失誤就好。像打者所謂選球,其實是在保持揮棒攻擊
慾望下,來做球路設定,自然就會選掉一些好球帶邊緣的球,但是教練在養成上往往選擇
了對選手發展最不好的作法。
在教導打擊技術上跟觀念上,廖敏雄希望一切能夠透過練習去幫助選手做強化,
用練習去潛移默化讓東西能夠真正進到球員的大腦跟身體,進而自然地做出反應。
「我認為要打長打,球棒直線加速的揮棒軌跡要長,所以我利用拋打練習中改變拋球位置
來矯正球員的揮棒,拋球路徑不要從打者正面拋向靠近打者身體。球應該從
身體後方拋出來,落在身體前面的擊球點位置,打者揮棒就必須在啟動時自動縮短、為了
盡快擊中球就會揮出一個在身體前方、直線加速路徑又夠長的軌跡。」
「我覺得最理想的揮棒軌跡跟路徑就像操場跑道一樣,彎道路經短、直線跑道長。
進一步解釋的話就是準備到出棒的動作軌跡短,但要擊中球的直線加速路徑長,打者揮擊
出來的軌跡也會符合由內向外揮的狀態、而不是從外拉向內。」
廖敏雄說,很多時候球員長時間處於練習狀態下,不太會去思考。導致即使觀念錯誤,
也會因為練習量大而做出一個不那麼壞的結果;再加上等到球員已經養成習慣,
要去修改成正確的就非常難,身體已經成自然反應。
這個打擊練習方法跟觀念,是從自己過往擊出全壘打的揮棒軌跡所領悟出來的,
廖敏雄認為球員時期能夠輕鬆開轟,主要在於球棒直線加速軌跡長所致,球棒路徑
不會太快往三壘去,而是希望能正向中外野的方向去做最大化延伸,這就是一直以來他
傳授給球員們的打擊訓練方式。
http://bit.ly/2Dpi0fT
http://bit.ly/2mZvh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