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aiulbb (Becky♪#是我的拉!)
2018-04-27 22:52:091. 新聞來源:
聯合體育
2. 新聞標題:
大聯盟三振率再創歷史新高 恐造成負面影響
3. 新聞內容:
2018-04-27 07:00李秉昇
本周稍早,美國的資深大聯盟專家席恩(Joe Sheehan)在推特上發文,寫出一項驚人的
事實:「大聯盟史上還從來沒有任何單一月份,聯盟的總三振數比安打數還多。不過2018
賽季開打至今(當時為四月24日),全聯盟的總三振數為5562、安打數為5174(兩者差距
為388)。」由此不難想像,大聯盟近年的三振浪潮持續發酵,來到今年開季,更提升到
了用「誇張」都難以形容的地步。
截至四月26日,聯盟的三振總數6225,依然比總安打數5823還要多,差距為402,照如此
走勢,今年四月份大聯盟勢必會創下史上頭一遭「三振多於安打」的紀錄。
其實對於長年觀察美國職棒數據趨勢的專家來說,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並不令人意外。大聯
盟自2005年起,年度三振率就逐年攀升,從16.4%一直增加到本季的22.9%,因此「三振
持續走揚」早就是可以預期的走向。但今年開季的情況尤其引人注目,22.9%的三振率比
去年的21.6%提高了1.3個百分點,為大聯盟過去28年來最大的跨季漲幅。
本季所有累積至少50個打席的打者中,就有多達七名球員三振率超過40%,包括馬里斯尼
克(Jake Marisnick,52.6%)、羅賓森(Drew Robinson,49.3%)、阿法洛(Jorge
Alfaro,46.2%)、哈普(Ian Happ,43.9%)、希斯柯(Chance Sisco,42.3%)、塞
佩達斯(Yoenis Cespedes,42.3%)和沙諾(Miguel Sano,40.0%)等球員。這些數字
代表上述球員幾乎每上場打擊兩次,就有一次會遭到三振。上個賽季同一時間、同樣的條
件,只有巴克斯頓(Byron Buxton,40%)和摩斯(Brandon Moss,40%)剛剛好越過40
%的門檻。
除此之外,今年大聯盟打者群的平均打擊率更只有.242,這是MLB自1968年「投手主宰年
」(隔年聯盟因此降低投手丘高度,減少投手的優勢)以來,最低的三/四月份打擊率數
字。
三振儼然不再是令打者那麼唾棄的結果,因為全力揮棒的策略,能讓打者用三振換全壘打
,只要一場比賽能揮出一轟或長打,那就算其他打席都被三振,也值得了;而當今世代的
投手也從小被教育「三振才是王道」,不再以「讓打者打不好」為滿足,搭配愈來愈精良
的訓練和愈來愈快的球速,自然使三振對手的頻率節節往上爬。
從娛樂品質的角度來看,三振愈來愈多對棒球而言不是好事,即便投手用快速火球和犀利
變化球三振打者,在電視畫面上仍具吸引力,但三振急遽增加、打者打擊率下降,亦表示
打者把球打進場內的球銳減。一旦需要大量移動的場上動作和事件減少,球賽逐漸單一化
,就會削弱棒球對一般大眾的魅力和可看性。
大聯盟主席曼弗瑞(Rob Manfred)自2015年上任後,便力推減少比賽平均時間的政策,
比如施行「簡化故意四壞球保送執行」、「限縮投手丘會議次數」、倡議「投球時鐘」等
,因為聯盟認為棒球若要吸引多媒體時代的觀眾、抓住現代人愈來愈短的注意力停留時間
,縮短比賽長度是關鍵。確實,比賽長度是個重要的切入點,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然
而,大聯盟卻忽略了一個更值得考慮的面向:比賽的節奏、多元性和內容精采程度。
不知各位是否有類似的經驗,當收看一場高潮迭起、變化多端且非常戲劇性的棒球賽時,
往往會因全神貫注而忘記時間的流逝,縱使最終花了很多時間看完球賽,也不覺得賽事冗
長呢?反之,當看完一場節奏明快、花不到兩個半小時就打完的比賽,卻因球賽單調、缺
少變化,完全沒有任何記憶點,而讓比賽畫面很容易就消失在腦海裡呢?筆者相信多數體
育迷都能體會這樣的感受,所以與其花心思著墨如何減短球賽,不如思考怎麼增加其中的
變化和吸引力。
從上述的論理脈絡看下來,大聯盟現在跟其他職業運動競爭球迷的最大挑戰,其實是目前
正在我們眼前大爆發的三振瘟疫。更令人擔憂的是,三振問題還不是棒球比賽走向無趣的
唯一威脅。近五年伴隨著三振劇增而來、同樣可能使比賽變枯燥的趨勢還有:投手好球率
下滑、保送率明顯增加。
投手好球率下滑,跟近年打者型態的改變脫不了干係。前面筆者已有提及,由於近年打者
意識到長打和全壘打的價值,可以抵過好幾支一壘安打、抵消數次三振,而且滾地球容易
被守備佈陣攔截,因此愈來愈追求提高擊球仰角、全力揮棒的頻率,增加飛球數量、避免
打出滾地球,試圖製造長打,創造最佳進攻效率(這樣的發展,道理其實跟美國職籃的三
分球浪潮類似)。
數據即是鐵證,今年聯盟滾地球率43.5%,為2010年後的新低,飛球比率35.7%比2015年
增加1.9個百分點,而平均擊球仰角11.6度,則創下進階追蹤系統Statcast裝設以來(
2015年起)的最高紀錄(前三季的數字回頭算分別為11.1度、10.8度、10.1度)。
投手當然也注意到打者集體的行為轉變,而他們的相應策略,就是刻意減少把球投進好球
帶的比例,降低失投球掉進好球帶中間的機會,防止被打者全力揮棒造成重傷害,同時提
高讓打者揮空棒的比率,拉抬三振頻率。只是這在邏輯上看似沒有死角的應對方式,卻因
為大多數投手變化球控球並非完全精準,且耐心選球的打者愈來愈多,而造成了不可避免
的反效果:保送頻率上升。
今年整體,大聯盟投手把球投進好球帶的比率為43.4%,這是從美國職棒開始記錄投球進
壘點(2002年)後的新低,比去年還少了1.6個百分點。連帶地,本季聯盟保送率顯著提
高,來到9.2%,達到自2000年禁藥時代鼎盛期後的最高點。
保送愈來愈多,加上三振頻率創新高、打擊率締新低,這些今年大聯盟開季首月的現象,
無論是對棒球未來技術層面的發展(棒球演變為全壘打、三振、保送主宰的比賽),還是
賽事吸引人的程度(比賽多元性下降、節奏變慢),都透露出不少警訊。
雖然本季首月的北美極度寒冷天氣,或多或少扭曲了一點投打數據(投高打低的情況),
而一個月的資料樣本,在某些人眼中亦不具足夠的說服力和效力,但根據過去這五年的大
方向走勢,還有今年三振、保送、好球率、滾地球率、飛球率等數據連動的情況,實在很
難不讓人推測,這些數字接下來很可能會持續邁向有害棒球運動的極端值。
至於要怎麼想辦法解決?大聯盟可以採取哪些作法、做出哪些改變因應?則又是要起另外
好幾篇文章才能討論完的事情了。
4. 新聞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3109530
5. 備註:
2018年開季至今,全大聯盟三振數(5562)大於安打數(5174),差距為388。
作者:
ts1993 (komi1111)
2018-04-27 22:53:00球變彈當然想揮大棒啊
作者:
k591 (等一人咖啡)
2018-04-27 22:53:00不然都以為打者在打電動 隨便尻都歐巴
作者:
a555444 (烏嘎啦豆沙)
2018-04-27 22:54:00盲炮大聯盟?
作者:
fp737 (Never worry)
2018-04-27 22:54:00早點打完收工阿
作者:
fp737 (Never worry)
2018-04-27 22:55:00安打太多 , 比賽要打很久耶
作者:
th11yh23 (腦沙拉手術)
2018-04-27 22:55:00記者除了「恐」是不會用其他用詞了嗎
作者:
Roshiel (Roshiel)
2018-04-27 22:55:00球這麼彈,聰明人就知道全揮擊把球幹出去就對了
作者: OrzYeah (噢鴨zㄝ) 2018-04-27 23:00:00
承認投手進步很難嗎
作者:
triff (triff)
2018-04-27 23:03:00我想看投手投100mph投出三振或全壘打
作者:
ldr521 (毛衣)
2018-04-27 23:16:00怪力男就貢獻多少了
作者: mazinger 2018-04-27 23:16:00
不是三振就全壘打 其實很過癮
作者:
RWAllenL (想不出暱稱)
2018-04-27 23:39:00球賽又臭又長更讓人看不下去
不過美聯被三振最少的是皇家老虎 國聯被三振最多的成績也不差,證明三振對戰績不那麼嚴重
作者:
sdiaa (桂綸鎂)
2018-04-28 00:59:00從古到今都是能打出牆去三振多沒關係
看電視,三振好看。在現場,三振真的有點無聊,坐遠點的
作者:
jerryngu (jerry)
2018-04-28 04:41:00茂野早就告訴你了:棒球就是三振跟全壘打
作者:
b99202071 (b99202071)
2018-04-28 06:48:00難到一堆鳥滾很好看?看npb不就好了
作者:
ccf0423 (揮揮衣袖,兩袖清風)
2018-04-28 11:09:00是三振不了打者才會有讓打者打不好的投球策略能打者揮空三振的話,誰會去只丟讓打者打不好的投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