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球季看門道! 大聯盟2019年七大重要趨勢
大聯盟的棒球比賽時時刻刻都在出現變化。拿現在的大聯盟球賽跟 20、30 年前比,當然有
很大的轉變,這無須贅述,但事實上,2018 年的大聯盟比賽趨勢,跟 5 年前(2014 年)
的狀況相較,就已經有很大的不同。5 年前,大聯盟整體的全壘打率下降到自 90 年代初期
後的低點,當時大家都在討論為何打者的全壘打產量會銳減,而且幾乎沒有人知道擊球仰角
跟球路轉速所代表的意義會是什麼。5 年後,大聯盟球界的風貌出現大變化,不僅全壘打率
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17 年寫下新猷),擊球仰角跟球路轉速也已成為分析討論棒球時
,不可或缺的術語和工具。
展望 2019 年球季,作為世界領導品牌的大聯盟棒球,又會延續、出現什麼樣的趨勢和變化
呢?大聯盟官網的數據分析作家 Mike Petriello,最近就撰文預測了 2019 年棒球季的新
數據潮流,並整理出 7 大項。
不過在跟大家分享這 7 大趨勢跟潮流前,要先提的是,近年來大聯盟整體的三振頻率增加
並沒有列入其中,因為這個趨勢在過去媒體的廣泛報導下,已是眾所週知的事情,大聯盟三
振率從 2005 年起就逐年上升,而由於投手的技能和威力持續優化,2019 年聯盟整體的三
振率預計還會向上提升。
現在就來一起看看還有哪 7 個將在 2019 年繼續發展的重要趨勢吧!
一、「假先發」會愈來愈多
大聯盟去年最大的新聞之一,就是光芒隊首創「假先發」的投手使用策略。自 5 月 19 日
首場「假先發」的比賽場次起,到球季結束,大聯盟共出現了大約 60 次左右的「假先發」
場次。除了光芒之外,運動家、道奇、雙城、釀酒人、遊騎兵都曾跟進使用假先發策略。來
到 2019 年,光芒跟運動家已表明他們會在新球季續用假先發戰略,而根據大聯盟官網報導
,金鶯、馬林魚、海盜都正在考慮要在新球季使用假先發,而教士跟巨人也都在思考是否要
採用這個創新的計策。Petriello 認為,在愈來愈多球隊都願意嘗試跟探索假先發可能性的
情況下,2019 年大聯盟的假先發場次應該會超過 60 幾次。
二、滑球更多、伸卡球更少
https://i.imgur.com/jjwtSof.jpg
從上圖便可知,過去 10 年來,大聯盟伸卡球比例逐年下降,而滑球的比例則是逐年上升,
而之所以會發生這個現象,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根據數據,伸卡球被打者的掌握度還有被
擊成安打的機率,都遠高於滑球。近年來大聯盟球團跟投手更懂得運用手中握有的資料,所
以全聯盟整體的滑球數量佔比愈來愈高,反之,伸卡球則愈來愈少。由於這幾年大聯盟球界
愈來愈倡導投手應該具備「讓打者揮棒落空」的能力,可以想見「伸卡球變少、滑球增加」
趨勢,將會持續在 2019 年發酵。
三、暴投、捕逸應該會變更多
去年大聯盟的暴投次數寫下自 1956 年以來新高,總共出現 1847 顆,另外還有 370 顆捕
逸,兩個項目加總起來為 2217 球,這個數字跟 1998 年的數字相比,足足多了 224 球。
這並不代表這幾年來捕手的接捕能力變得很差,而是捕手的工作變得愈來愈繁重,加上投手
的球速變得愈來愈快、變化球的使用比例愈來愈高等因素,綜合下來所造成的結果。進入 2
019 年,暴投+捕逸的數量恐怕將持續上升。
四、投進好球帶的球變少
2018 年,大聯盟打者對投手投進好球帶的球,繳出 .284 的打擊率和 .485 的長打率,對
投手投在好球帶之外的球,則只打出 .155 的打擊率和 .213 的長打率。打者揮出的全壘打
當中,更有高達 92% 的比例,是來自投手投在好球帶當中的球。這些數字都要凸顯出,打
者對好球帶內的球所造成的破壞力,遠遠大於好球帶外的球,而大聯盟投手也愈來愈知道怎
麼運用這個現象,來進一步壓制打者:提高把變化球投在好球帶以外的頻率,引誘打者做無
效攻擊。2008 年,大聯盟約有 50% 的投球落在好球帶內,但來到 2018 年,該數字掉到
只剩 43%,今年還有可能持續下探。
五、速球均速逐年增加的趨勢可能停止
2002 年起,大聯盟開始完整記錄投手的球速,從那時到現在,大聯盟整體的速球平均速度
一路上升,從 89 英里一路跑到了 92.8 英里。不過棒球數據網站《Fangraphs》的前作家
Jeff Sullivan 發現,大聯盟整體的速球均速恐怕已經達到了高原期,未來持續增長的機率
跟幅度都很有限。2008 年,大聯盟只有 12% 的球,球速在 95 英里以上,該數字到 2015
年提升到將近 22%,不過自那之後,就幾乎沒有任何有感的增長。去年,大聯盟 95 英里
以上的球,佔總投球數量的比例只有 22% 出頭,直球均速也跟 2017 年一樣,沒有改變。
雖然我們不能保證未來平均球速不會再顯著增加,但至少近幾年看起來增加速度明顯減緩,
甚至停止。
六、球員整體變得愈來愈年輕
2000 年,大聯盟 30 歲以上球員共累積 86019 個打席,投 17373.1 局。他們創造的綜合
貢獻指數 WAR 值(《Fangraphs》版本)佔全聯盟的 43.4%。
2017 年,大聯盟 30 歲以上球員共累積 69110 個打席,投 15241 局。他們創造的綜合貢
獻指數 WAR 值佔全聯盟的 32%。
2018 年,大聯盟 30 歲以上球員共累積 60300 個打席,投 15129.2 局。他們創造的綜合
貢獻指數 WAR 值佔全聯盟的 29.8 %。
除了 2000 到 2017 年的顯著年輕化趨勢(許多打席跟局數都轉移到了 30 歲以下的球員身
上),光 2017 到 2018 年一個球季的時間,30 歲以上球員的打席數就少了將近 9000 次
。雖然 2017 到 2018 年的 30 歲以上選手打席數陡降,代表今年應該不會再出現這麼大的
降幅,但可以想見未來年輕球員在棒球場上的重要性會愈來愈高。
七、「終結者」角色的受重視程度愈來愈低
2017 年,大聯盟只有 11 位投手的救援成功次數超過 30 次,創下大聯盟 30 支球隊年代
(1998 年至今)的最少紀錄。2018 年,大聯盟又打平了紀錄,一樣只有 11 名投手的單季
救援成功數超過 30 次。近年來,後援投手的角色定位分野愈來愈模糊,愈來愈少投手是球
隊裡唯一且固定的終結者,導致救援成功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分散,此外,救援成功次數這個
數據項目本身的重要性和受重視程度,也愈來愈低。未來,大聯盟各隊對於只能單純投第 9
局、解決 3 名打者的後援投手愈來愈沒興趣,反而會更加看重願意在各種情境、各種局數
都能上場,而且投球長度可長可短、彈性較高的牛棚戰力選項。
(編譯:李秉昇)
https://bit.ly/2H1o6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