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援投手太強勢 造成大聯盟球賽品質崩壞
大聯盟連續三年進場觀眾人數下滑,去年更掉到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已經成了不但聯盟官
方重視,媒體跟球迷也議論紛紛的重大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大聯盟理事長曼菲德(Rob Mans
fred)仍秉持他一貫的看法,認為是球賽時間越拖越長、造成新世代球迷感到不耐的關係。
即使從前年開始針對這個問題推出了故意保送不必投球、捕手及教練上投手丘次數設限這兩
項新措施,畢竟都只是聊勝於無成果有限。於是最近聯盟官方不得不加快腳步,提出更多包
括設立投球計時器以及每位投手登板至少得面對三位打者等更激進的改革方案。
確實,大聯盟比賽中教練漫步走上投手丘換投、一人左投手(LOOGY)練投熱身、投完一人
次後教練又一次換投的畫面實在太過枯燥而且極度浪費時間。但根據運動媒體《The Athlet
ic》的調查,去年所有救援投手上場投球不到三人次的比例只有14.1%。整年下來一萬六千
多次換投中也只有約五千次是發生在一局當中而非攻守交換時。雖說前者平均每次要花費約
3分15秒的時間——遠比後者的15秒要長,但畢竟只佔所有換投狀況的三成左右。而且各隊
運用一人左投手的比例其實已在逐漸減少,因為25人名單能夠保留給牛棚的也就六七個名額
。加上近年來救援投手出賽日益頻繁,一場比賽帶上12、甚至13名投手已成常態,就連把垃
圾時間交給野手消化的狀況也增加不少。球隊高層自然不肯把寶貴的名單空缺虛擲在只能用
來對付一名左打者的一人左身上。
更重要的是,各隊高層逐漸發現找來一些原本當先發不甚稱職的大小聯盟投手,將他們送進
牛棚,改造成只靠球速跟一顆變化球打天下的救援投手後,由他們來掌控六局以後的比賽,
是種投資報酬率極高的致勝策略——因為這樣的投手既便宜又相對好找。最典型的例子莫過
於鼎鼎大名的洋基牛棚鐵三角。包括資歷較淺的格林(Chad Green,第一年擔任先發投手8
場,隔年開始專職救援)、生涯每九局三振高達14.6人次的巴坦希斯(Dellin Betances,
小聯盟先發122場,升上大聯盟後只先發一場)、去年季中被交易到洋基,今年一月又被簽
回的布里頓(Zach Britton,升上大聯盟前三年擔任先發投手,轉任救援後還拿過救援王)
都是如此。就連綽號「古巴飛彈」的火球男查普曼(Aroldis Chapman,2010及2011年在小
聯盟先發16場)當年在紅人一開始也讓球隊高層為了將他定位為先發還是救援傷了好一陣子
腦筋,最後才決定讓他專任終結者。
組成一個好牛棚的CP值如此之高,食髓知味的各隊高層當然越來越回不去了。自1990年每場
比賽上場的救援投手平均人數達到兩人開始,比賽中各隊換投的頻率就持續有增無減。最近
四年每場比賽後援投手登板的人數都維持在三以上而且持續增加,去年更達到史無前例的3.
36位——這還不含開始出現的開局投手(Opener)。這些救援投手既然知道自己大多只須投
一局不用撐太久,當然就可以放手一搏,於是球速越催越快,三振也越投越多。近兩年救援
投手的快速球時速分別達到93.7英哩及93.4英哩,每九局三振次數則是8.97及8.95——當然
都是歷史新高。
得了便宜的還不只救援投手。如今先發投手一場比賽多半只須面對同一名打者兩次,不用像
以前一樣調配用球數以儲備撐到七八局的體力,更早就可開始力拼打者,投出更多搏三振的
球路,也不必靠伸卡球等球路製造滾地球來延長自己的投球局數。相對地,打者由於只有兩
次機會可以摸索先發投手當天的狀況,因此更倚賴臨場反應,也更容易遭到三振。就以去年
塞揚獎得主的光芒先發投手史奈爾(Blake Snell)為例,他整季只有3場比賽失分超過3分
,但31場先發中,竟只有13場光芒總教練願意讓他投到第七局——儘管史奈爾的防禦率1.89
,每九局被安打數5.6支都是聯盟第一,三振數11.0也高居第四。
這樣的趨勢才是真正造成大聯盟觀眾減少的主因——先發及救援投手三振都變多,發生在場
上的攻防表演減少,球賽內容隨之變得越來越貧乏。去年是大聯盟一百多年來第一次三振總
數比安打還多。換言之,比賽中大半時間我們能夠看到的僅是一次次的三振或保送,就算球
被打擊出去,還可能變成被守備佈陣封死的強勁滾地球。反之刺激的盜壘、打帶跑戰術,抑
或是雙殺及各種守備美技出現的頻率則隨著三振增多變得越來越少,而這一切顯然都跟救援
投手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吃重脫不了關係。
有持反論的球迷及媒體認為,球賽後段的牛棚調度及打者與投手間近百英哩的速球對決也是
球賽精彩的一環。的確對看球多年專看門道的球迷來說是如此沒錯。但不容忽視的是,買票
進場看球的觀眾中更多的是想要到現場感受氣氛及親眼目睹精彩攻守的球迷。而且整個球場
觀眾席中能夠看清楚每一個投打瞬間的座位畢竟是少數。真要看投打對決跟投手調度,何不
在家翹起二郎腿看轉播就好?
而且雖說一場比賽的勝利要靠團隊合作,頻繁上場的救援投手自也功不可沒。但球迷及媒體
所追捧的球星,除了像剛進名人堂的李維拉(Mariano Rivera)等極少數偉大終結者外,多
半還是打擊表現出色的野手及勝負一肩扛的先發投手。更遑論把目光聚焦在更替有如走馬燈
的其他救援投手身上——有的話也只是在他們被打爆成為戰犯時。如今這些救援投手對球賽
勝負的影響力日增,反倒擠壓到先發投手的表現機會,他們不斷增加的三振數也降低了野手
守備機會及打者的火力,等於間接地抑制了球星的表演空間。
當然,救援投手本身無罪,他們也只是受球隊高層及教練驅策的棋子。影響觀賽意願而真正
需要被改革的,是沒有與時俱進的球賽制度本身。但大聯盟官方最近提出一連串針對投手的
變革方案,顯然無法遏止平均球速越來越快、三振越來越多造成攻守表演減少的趨勢。想要
對症下藥,恐怕就只有靠更激進的作法,像是過去曾經嘗試過的降低投手丘,甚至是聽來駭
人聽聞,但或許不失為良方的將投手丘後移的方案。當然這樣的重大變革勢必引起不小的反
對聲浪,尤其是既得利益者的投手。是否真能實行,就有賴大聯盟官方、球隊高層以及球員
的集體智慧。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36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