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eramars (tomorrow never knows)》之銘言:
: 16年「猿」份將盡 劉玠廷率全隊拜拜 球員感謝劉家
: Lamigo桃猿將易主日本樂天集團,桃猿領隊劉玠廷證實此事,球團預計19日上午11時在聯
: 盟辦公室召開記者會,說明相關轉賣事宜。桃猿18日剛好回到主場展開賽事,劉玠廷率領
: 全隊到球場隔壁土地公廟拜拜,除了祈求比賽順利之外,也藉此向大家說明轉賣一事。劉
: 家的任務告一段落,球員懷著感恩的心,感謝他們16年來的照顧,對於新東家的加入,也
: 相當期待。
米糕的退出 證明小市場球隊的經營法
無法在台灣施行
米糕自始自終都是投入許多資源在經營球隊
也正因為如此,在收支無法平衡、超支的情況下
只能黯然退場
如果中職是一塊大餅
加入的人都能分到一塊餅吃
即使他出的力少
也總是能活下去
但中職歷經多次假球案
球迷基礎流失太多
加上MLB、NPB,各種付費、免費,甚至盜版的轉播盛行
球迷的選擇變多後,中職不再是優先的選擇
台灣的職棒環境,變得單純只有熱情,是無法吸引球迷入場的
球迷的胃口被養大,球團必需要投入許多資源:
球員要高薪、軟硬體要到位,還要有啦啦隊...
像國外那種小市場球隊的經營方式:
球員領低薪底薪、軟硬體夠用即可、沒有啦啦隊...
在台灣會被酸、被批評 → 沒有錢,就沒有資格玩職棒
但回到前面說的,當一個職業運動的環境的餅夠大時
小市場球隊也能倚靠和大球團的對戰組合,拉抬入場觀眾
低薪的小市場球隊,透過一二軍制度、及選秀制度
每年適時的補進可用之兵
其比賽也不是完全無可看之處
小市場球隊的明星球員,只要有傑出的成績
未來也能透過FA,轉隊到大球團領高薪
所以只要肯拚,何愁出身低?(被選秀進小市場球隊)
所以...
球迷和未來有意願加盟中職的公司
是否也能思考:
一、中職真的只能有大財團,才能入場玩嗎?
小市場球隊,難到用小市場的經營法,就是原罪嗎?
"職業"棒球運動,本來就不該是慈善事業、公益事業
多少錢,做多少事
力求收支平衡,甚至能有薄利產生
小市場球隊,用小市場經營法,何錯之有?
二、比賽的對戰組合,當隊伍多時才能保持多元化,才不會枯燥
的確,當球隊數目增多,會稀釋本就水準不高的中職比賽內容
但職業棒球運動,說穿了其實就像《煉蠱》
當基數越大,能參予比賽的球員越多
在職業運動激烈競爭的環境下,才能累積出更多的球星
如果五隊(2021年時),平均每隊可產生出5名明星球員
遇到國際賽,本土球員能累積出25名明星球員
但球員總會有無可避免的原因,可能會無法參加國際賽
(傷病、球團不放行、其他因素...)
實際可用之兵連15名不到
但中職若是有八隊,平均每隊可產生出5名明星球員
遇到國際賽,光是本土球員能累積出40名的明星球員
再精挑細選一番,國際賽就能組出,具備有完整戰力的隊伍
台灣的職棒發展真的到了瓶頸嗎?
轉個彎,換種經營角度
整體棒球水平,更上一層樓的可能,不是不可能存在!
台灣職棒運動,真的需要小市場球隊的參予
把餅做大,無論是看比賽的球迷,還是以職業運動為業賴以為生的球員
才能經由增多的球隊,累積出更多的優秀明星球員
而能有更多明星球員的國際賽參予
才不會讓國際賽總是四海遊龍、鍋貼吃到飽
如果說贏球才是國球
那只要國際賽能贏
增加球隊,煉蠱(練出明星球員)
只是一種手段和過程
為何不能去嘗試、施行?
誠心建議中職:
一、降低球隊加盟的門檻
中職官方應重新檢討,加盟的門檻
降低各項的資金需求
讓有熱情的小市場球隊,也能用小市場的經營法
進入職棒環境
二、增加、並落實中職球員的流動性
1.降低可行使FA的年限
球員的運動生涯是短暫的,黃金期平均只有5~10年
若取得FA資格的年限太長,平均黃金期都過了
還能取得轉隊資格的,只剩下那些極少數的神獸級、史詩級球員 (例如:大師兄)
所以應該是要讓FA制度,變成一種常態性、流動性高的環境
2.取消FA默契薪資上限
高薪才能使球員產生期待、和打拼目標:
→ 大市場球隊的球員力求不被釋出
→ 小市場球隊的球員力求FA轉隊
三、不要排斥和企圖消滅第二職棒聯盟
當初台灣職業棒球大聯盟,被中職強力打壓
甚至祭出『判將條款』,讓轉往TML的球員,無法轉回CPBL
所以未來若是有其他企業,願意組織第二職棒聯盟
中職應該保持著樂見其成的態度:
1.和第二職棒聯盟,進行季中交流賽
2.季後賽各自聯盟的冠軍隊,再進行台灣一的總冠軍賽
3.FA球員可以互相流通
總之,不想國際賽再吃鍋貼了!
或許在現今的環境下(球迷基數少、國際比賽轉播盛行...山窮水盡疑無路)
請中職官方,及熱愛棒球的球迷們
大家轉個彎,換個角度思考
台灣的職業棒球運動,還是能『柳暗花明又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