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勤出賽超困難 大聯盟應考慮設「勞苦功高獎」
隨著華盛頓國民拿下隊史首冠,近期許多獎項也陸續出爐,幾家歡樂幾家愁,恭喜得獎者
、與榮譽擦肩而過的球員與教練繼續加油,而接下來要迎接的是不久後的冬季會議,即便
沒有大聯盟球賽(但距離2020年開幕戰也剩不到一百天了,時間過得真的很快),依舊不
乏話題。
有時候不只討論既有的檯面上話題(A球員拿這個獎實至名歸嗎?B會不會更適合呢?),
還有未來趨勢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新規定讓「一人左」、「一人右」的功能性投手成為
絕響、國聯何時會採用指定打擊制度?電子好球帶的引進與否等等),除此以外,偶爾天
馬行空的念頭也值得認真嚴肅看待,或許能帶來新的切入點以及視角。
好比說,我就一直很希望大聯盟增設「勞苦功高獎」,從每年的「全勤野手」中,挑出其
中一位表現最好的(當然何謂「最好」難免主觀、值得商榷,但這也會是能引起話題性的
點),勝投王、三振王、全壘打王雖然沒有實際頒發獎盃與獎金,不過這幾項指標可以說
是傳統數據中最被關注的,相較之下「全勤獎」往往最辛苦默默耕耘、卻沒能得到相對應
的注目度和掌聲。
甫結束的2019年球季,大聯盟共有五名球員達成全勤,分別是馬林魚卡斯楚(Starlin
Castro)、金鶯維拉(Jonathan Villar)、運動家塞米恩(Marcus Semien)和皇家索勒
(Jorge Soler)及莫瑞菲德(Whit Merrifield)。健康的全勤出賽,不但有助於球隊陣
型的穩定性,也有助於個人單季與生涯數據的堆疊,卡斯楚生涯第二次單季全勤、塞米恩
美聯MVP票選第三、維拉有40次盜壘、索勒扛48轟和117打點…換個角度想,若設置一個「
勞苦功高獎」,入圍條件是「全勤」,把盡忠職守的全勤汗水,化為有形的勳章肯定,不
失為美事一樁,至於會不會有球員為了符合資格而帶傷勉強上場,產生的後續效應、取捨
與安排調度,都是值得觀察的。
雖說運動員也是人,區區肉體之軀,但偏偏總有超乎想像的「鐵人」出現,讓一些數字呈
現難以望其項背的仰之彌高。
傳奇小瑞普肯(Cal Ripken Jr.)二十多年前打破「鐵馬」賈里格(Lou Gehrig)的紀錄
(2130場),並將紀錄推進至2632場連續出賽,獲得「鐵人(The Iron Man)」的外號,
實至名歸。以一季162場比賽計算,需要連續16個球季全勤才能辦到,球迷們有生之年大
概是等不到這項紀錄被打破了。
2010年代逐年全勤的人數:
2019 5人
2018 7
2017 5
2016 3
2015 1
2014 4
2013 4
2012 4
2011 2
2010 2
在艾斯柯巴(Alcides Escobar)及葛維斯(Freddy Galvis)相繼中斷連續出賽紀錄後(
艾斯柯巴421場止步;葛維斯348場止步),皇家莫瑞菲德是現存連續出賽場次最多的球員
(247場),但他累積的數字還不到小瑞普肯的十分之一,無怪乎小瑞普肯的紀錄被評為
「最難被破的紀錄」之一。
不得不承認,健康穩定出賽也是一種實力,若無法出賽夠多的場數,便很難有足夠機會展
現身手,再多的潛力資質皆是空想,如同皇家索勒過去單季最多場出賽不過101場(2015
年),過去兩年加起來只在大聯盟出賽96場,今年卻一舉全勤,技驚四座。若是表彰全勤
的「勞苦功高獎」得以創建,對球員來說,也多了一個誘因與目標去努力,畢竟有的球員
自身實力與其他人有段落差,MVP等可說是注定無緣,但全勤獎的「門檻」是相對容易達
到的,可能是他們打球生涯最有機會拚博的獎項,而球迷亦能增添看球的另一種趣味,何
樂而不為?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4175381?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7-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