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6999/4185232
陳偉殷後繼無人 台灣球員輸在起跑點也輸在終點
儘管明年仍有高達2200萬美金合約在身,陳偉殷卻在上週四遭馬林魚隊「指定轉讓」(
designated for assignment)。意味著馬林魚高層顯然認為,與其讓去年專司救援防禦
率卻仍高達6.59的陳偉殷繼續投下去,倒不如趁早認賠殺出,把寶貴的球員名單席位留給
其他有潛力的球員去磨練。而在陳偉殷幾已確定離開馬林魚須尋找下一個新東家後,目前
旅美球員中碩果僅存,還能繼續留在40人名單的僅剩下兩位野手林子偉、張育成以及投手
黃暐傑三人。
其中去年首度升上大聯盟的張育成及黃暐傑都還有下放選擇權(option)可用(張育成一
次、黃暐傑兩次),已為紅襪效力三年的林子偉則已被用盡選擇權。雖說印第安人在最近
拒絕執行老將二壘手奇普尼斯(Jason Kipnis)的續約選擇權後,新賽季二三壘先發位置
可能至少有一席會開放競爭,張育成當然也是有力人選之一。甚至如果印第安人決定將幾
已確定不會續約的招牌游擊手林多(Francisco Lindor)提前交易出去,還將多出一個游
擊先發位置可供爭取。而戰力低下、去年團隊防禦率高達5.06的遊騎兵投手陣容也亟需新
血挹注,才能在明年搬進新球場時具備一定競爭力,黃暐傑自然也有機會在其中爭取一席
之地。
但假使這兩位球員都在春訓的空缺爭奪戰中失利被下放,林子偉也不獲新上任的紅襪總管
青睞被送上棄權名單(waivers),同時其他幾位自由球員包括王維中、張進德、江少慶
、胡智為、曾仁和甚至是陳偉殷都沒能找到願意讓他們留在大聯盟的新東家,新的一季將
是自2005年王建民、郭泓志升上大聯盟並在隔年開季成為正選球員後,14年來頭一次全大
聯盟開季名單見不到任何一位台灣球員的蹤影。
在這十幾年當中,台灣不是沒有出過潛力吸引大聯盟球探目光,讓球隊總管甘心送上大筆
簽約金的年輕好手。前述的林子偉當年就是以高達209萬美元的簽約金被紅襪簽下,今年
剛被釋出的曾仁和也曾獲得小熊170萬美元簽約金的肯定。而且相對於職棒發展成熟吸引
大部分年輕好手加盟的日韓,事實上赴美挑戰的亞洲年輕球員仍以台灣居多。扣除上述成
為自由球員的王維中等人,目前也還有多達15位台灣小將仍在小聯盟奮鬥中。
但到頭來從郭泓志、王建民相繼退出舞台後,除了從日職轉戰金鶯的陳偉殷外,台灣竟沒
再出過任何一位足以長期站穩大聯盟的球員,更遑論追及這些前輩的成就。不論是早已返
台多年的林哲瑄、羅嘉仁及李振昌,中途轉戰韓職又成功回到大聯盟的王維中、抑或是近
幾年看似要熬出頭的林子偉、胡智為及曾仁和等人,一旦升上大聯盟,幾乎都成了所謂的
「免洗工具人」,在大小聯盟升遷下放中奔波,換來的上場時間也總是少得可憐。但同時
間跟他們「同梯」、當年簽約金可能更少的新秀中成為球隊主力的卻大有其人,最新的一
個例子便是今年才升上大聯盟便已拿下先發位置的紅襪內野手查維斯(Michael Chavis)
。
而與此同時,韓國在出過秋信守這位明星野手後,這兩年又有了崔志萬這位打擊火力在水
準之上的新生代砲手。而勇於挑戰大聯盟的的日韓職棒好手也仍舊絡繹不絕。雖說能在大
聯盟立足的亞洲打者畢竟是鳳毛麟角,但過去出身韓職的姜正浩、李大浩及金賢洙在赴美
第一年都能交出相當不錯的成績,尤其姜正浩如果不是因為受傷及酒駕問題纏身,很可能
就此成為第一位來自韓職的明星球員。而日職有過鈴木一朗、松井秀喜,以至於青木宣親
、井口資仁等人的成功先例,有志於此的明星球員更如過江之鯽,光是今年就又有筒香嘉
智、秋山翔吾及菊池涼介三位好手決意挑戰棒球的最高殿堂。
至於投手方面,台灣旅美球員的表現與日韓相比顯然更是瞠乎其後。雖說韓國自朴贊浩退
休後也已多年未見從小聯盟起步,成功打進大聯盟的投手,但來自韓職的柳賢振在今年一
度有望搶下賽揚、吳昇桓在今年被打爆前也曾是實力一流的終結者,他們所累積的成就自
非同時期的台灣投手所能望其項背。至於始終有多位一線投手活躍於大聯盟的日本就更毋
庸贅述了。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棒球人才養成是否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以至於這麼多
被寄予厚望,在國內業餘時期大放異彩的年輕人前仆後繼,卻始終在高階農場碰壁。即便
好不容易躋身大聯盟,往往也只有「沾醬油」的份?在台灣,從事棒球運動的人口比例與
總數或許遠不及日韓,但棒球畢竟是重點運動項目之一,從過去到現在也陸續孕育出當年
的二郭一莊、王建民以至於在日美都能投出好成績的陳偉殷,為何相對於日韓,近年來卻
顯得後繼無人?
針對國內棒球大環境的檢討聲浪一直都存在,對於問題癥結究竟為何,也始終是眾說紛紜
。從常被球迷掛在嘴上的人口論、觀念「殺豬公」、業餘時期濫操投手,以至於職棒聯盟
的不成氣候、沒有一流的球場,甚至是升學環境、社會風氣、政府不夠支持等更為深層的
理由都曾有人提出過。或許真的是因為這些原因之一或多項因素的交互影響,才導致台灣
棒球發展出現青黃不接的窘境。但這一切檢討到最後終歸是紙上談兵,從無任何人能夠有
魄力地拿出解決方法來果斷實施——姑且不論有效與否。反觀人口遠少於台灣、球場設備
可能更不及的眾多中美小國始終源源不絕地輸出大量質量俱佳的新秀到美國,而升學壓力
絕不輸台灣的日韓也還是有一大批熱血少年投身棒球,想成為下一個大谷。自認起跑已落
後他人,又頻頻在終點前失足的台灣棒球究竟該如何重新振作?實有賴所有熱愛棒球的國
人一同深思、反省,並且化言論為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