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偏見影響? 黑人捕手在大聯盟消失15年
提到大聯盟的黑人捕手你會想起誰?相信很多人最近的印象是曾四度拿下金手套的鐵捕強森
(Charles Johnson),在他之後就舉不出任何例子了。這是個殘酷的事實,因為在2005年退
休的強森之後,大聯盟確實再也沒出現過固定先發的黑人捕手,一轉眼已15年了。
本文所討論的黑人捕手,指的是美國籍的黑人捕手,因此像培瑞茲(Salvador Perez)、阿洛
馬(Sandy Alomar Jr.)和潘尼亞(Tony Pena)這樣深膚色的拉丁裔捕手並不算在內。
強森是大聯盟相當罕見的黑人捕手,守備能力超強的他在1994年登上大聯盟。他是史上第四
位在新人球季就拿下金手套獎的捕手,還曾創下只有三位捕手辦到過的單季零失誤紀錄。此
外他的生涯阻殺率高達39%,同時期的捕手當中只有羅德里格茲(Ivan Rodriguez)比他高。
資深球迷對強森這號人物應該都會有印象,但年輕一輩的球迷恐怕已不認識他了。
歷史上還有幾位著名的黑人捕手,這當中最強的當屬有「黑人貝比魯斯」之稱的吉布森(Jos
h Gibson),可惜他在羅賓森(Jackie Robinson)打破種族藩籬前就過世了,無緣踏入大聯盟
。名人堂成員坎潘奈拉(Roy Campanella)是打破種族藩籬後的第一位黑人捕手,也是三屆MV
P得主。霍華(Elston Howard)是洋基隊史上第一位黑人球員,他的背號32已被洋基退休。和
霍華同期的60年代明星黑人捕手還有羅斯波羅(John Roseboro)和巴蒂(Earl Battey)。
90年代後著名的黑人捕手只有強森,但在他之後只有黑白混血的麥斯威爾(Bruce Maxwell)
以捕手身份在生涯出賽超過100場。麥斯威爾在2016到2018年上到大聯盟,現則在墨西哥聯
盟打球。去年在道奇隊效力的明星捕手馬丁(Russell Martin)也是黑白混血,但他是加拿大
籍。
至於黑人捕手為何會越來越稀有?首先這與黑人本身在大聯盟能見度越來越低有關。黑人球
員的能見度在1981年達到高峰,有18.7%的比例,但到1993年已與拉丁裔黃金交叉,不再是
大聯盟的第二大族群。2013年黑人球員的比例降到谷底的6.7%,而拉丁裔則提升到27.7%。
去年黑人球員比例為7.7%,大約倒退到1958年的水準。相較於NBA的75%和NFL的70%黑人比例
,大聯盟可說是越來越「白」。
其次是經濟能力的問題。棒球所需花費的裝備費用較其他運動高,而捕手又是所有守備位置
當中花費最高的,對於經濟能力普遍較有限的黑人來說更有門檻。
再來是缺乏黑人捕手的樣版。對黑人球員來講,他們可能從小就沒有一位可以仿效的對象,
讓他們夢想成為捕手。對於球團的管理階層或球探來講,他們評論新秀喜歡用比較的方式,
以某位球星作為樣版,但黑人捕手太罕見幾乎無從比較起。年輕一輩的管理階層或球員恐怕
都答不出一位黑人捕手的名字。
黑人選手的速度天份也是原因之一。捕手是最不需要速度的守備位置,對於爆發力較強的黑
人來說較無法發揮天生的優勢。這演變成最需要速度的外野手佔黑人選手的最大宗,2016年
有69位黑人在開季名單,其中外野手就佔了這份名單的61%。
最後一項就涉及到了種族偏見。無論投手或捕手都被視為較需用頭腦的位置,在種族偏見下
,黑人較少有機會成為投手或捕手。不僅黑人捕手早已成為稀有動物,就連黑人投手也越來
越少見,2016年開季的投手名單,黑人僅佔1.6%。在沙巴西亞(CC Sabathia)退休後,叫得
出名字的黑人投手將越來越少,名氣較響亮的只剩普萊斯(David Price)、阿契爾(Chris Ar
cher)和史卓曼(Marcus Stroman)。
太空人隊總教練貝克(Dusty Baker)曾說若球團要培養新秀由野手轉任投手時,他們較願意
投資白人,不會有人去投資黑人。黑人棒球聯盟博物館主席坎崔克(Bob Kendrick)就講得更
直白了,他曾說當年黑人聯盟有很多優秀的投手和捕手,因為普遍被認為不夠聰明而無法踏
進大聯盟。
種族議題最近在美國持續延燒,黑人在大聯盟能見度越來越低的現象也值得省思。下一個像
強森一樣的黑人捕手不知還要等幾年才會出現,像沙巴西亞和普萊斯這樣的黑人王牌恐怕也
快消失不見。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464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