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完這篇,再加上之前那篇手帕今年二軍成績下面的各種商品部推文,
有的時候真的會很不理解。
之前有聽說日本球迷普遍關注甲子園遠大於職棒,
認為進職棒就不再是運動而是商業的人很多,想問這是真的嗎?
雖然我沒有確切的證據,但從手帕的前輩荒木大輔也有超高人氣的故事看來,
我猜測這種說法應該是真的。
做為台灣人完全不能理解啊,
照理來說學生時代受(或者不受)的一切苦,不都是為了之後能進職業、在職業打好嗎?
如果丟得太兇導致不能在職業交出好的成績、為球隊奪冠、為自己拿幾座個人獎項留名,
學生時代的好表現反而只會讓人看了更有傷仲永之嘆吧。
大學生余謙投了一百多球,教練都快被鄉民口水淹死了,
但這種故事如果發生在日本,真心覺得大家搞不好都是讚美他的。
就算是關注度也有凌駕NBA趨勢的NCAA,
像Laettner、Reddick、Morrison這些大學時名滿全國的球員,
進了NBA之後打不好,或者只是"沒打的超級超級好",酸的人也沒少過。
古代都出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種成語了,日本球迷怎麼會是反著想的?
難道只要甲子園拿到好成績,哪怕該地的職業隊表現一泡汙,
那個地方的人也依然可以覺得很自豪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