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能上大聯盟的機率到底有多低?值得給掌聲肯定的旅美台將們
作者:陳光立
原文網址: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77446
面對肺炎疫情肆虐,MLB職棒大聯盟在顛簸中縮水進行。今年,兩位來自台灣的旅美選手林
子偉、張育成加入開季名單,媳婦熬成婆終受肯定,尤其還是難度極高的野手,對於登上大
舞台背後有多少辛酸外人不得而知,見證到是身穿大聯盟球衣的榮耀和肯定。這一篇,我想
聊聊旅美打棒球,上大聯盟才能算成功嗎?
從2006年到2015年將近十年間,我持著媒體證跑遍大、小聯盟球場,因居住地緣關係大部分
都在美西往返,偶爾和幾位東岸台將通電話,當然他們未必推心置腹,但對這一趟旅美打球
之路,也有一肚子話要說,若以大聯盟為旅美的終點站,我就將抵達目的地的台將們排除,
曝光一些「中途下車」的人,是什麼原因沒能繼續前進。
我們先瞭解30個球團的職棒體系,在過去除了不同等級的新人聯盟,力爭上游的旅途停靠站
區分為短期1A、1A、高階1A、2A、3A,然後上大聯盟。那以一個從小接觸棒球、進校隊、斬
獲地方乃至於州際、全國賽事獎項的傑出選手,有多大機會抵達大舞台?在美國屬百年運動
的棒球,有清楚數據解釋。
棒球作家 Fred Owens收集一份2001年起MLB選秀名單,共有1萬7925個名字被球團看上,但
不是全部簽約,有部分新人被選但拒絕報到,隔年或隔兩年又入選。所以,這不是指有1萬
多人,因為有的重複入選,譬如旅美的手林家正就是其一,先後被西雅圖水手隊、亞利桑那
響尾蛇隊看中,所以名字出現兩次。
名單中的1萬7925個名字,共有1萬1799個名字得到合約、比例65.87%。打到高階1A的有209
4人,晉升至2A的有1587人,進入3A的有1496人,上大聯盟露臉含站穩位置的有1326人,佔1
萬1799個名字的11.2%。簡言之,你得在1萬1千多位棒球好手排1300名,或者說每100位好
手裡排前11名,才「有可能」踩到大聯盟球場的紅土,在上萬觀眾前揮棒、投球。
Fred Owens表示,首輪新秀進大聯盟的機會最大但非絕對,他們普遍拿到可觀的簽約金,用
在聘請更好的教練、防護團隊,為自己做生涯投資。但是,歷史上同樣有過水貨狀元、榜眼
或探花,在小聯盟修練之路鍛羽而歸,有的是「天花板到頂」、有的是傷勢影響,也有的是
個人因素等等,一層又一層的小聯盟是近距離觀察好手是否真材實料、名副其實,也看能否
發揮潛力,在農場開竅修成正果。
我在高階1A採訪時,與擔任小聯盟教練的Douglas Drabek談過此話題,他在1990年摘下國聯
勝投王、賽揚獎,兒子Kyle Drabek也步上棒球之路,但成就不如老爸,大聯盟止步於2016
年留下8勝15敗、防禦率5.26的成績。Douglas Deabek認為,小聯盟選手的打擊比投球容易
看出端倪,揮棒有力量即可調整,但是投球更像「藝術」,有時候很難用特定方式教出好投
手,但有許多可能性搞砸一位養成中的投手,如何評斷誰能上、誰不能上,除了一些天賦異
稟的好手,Douglas Drabek認為是調整力強弱,有的人一點就通、有的人不知高潮為何物,
差異此時分出高下。
我們再瞭解美國一個打棒球的孩子,被球探雷達鎖定的難度多高。專欄作家Jeremiah Stang
hini撰文披露,高中校隊入選NCAA(美國大專聯盟)的機率只有5.6%,而一名在NCAA打校
隊的球員,每100人大約只有7人會被MLB球團選中。所以,在進入農場系統後,我們旅美台
將的同伴或競爭對手,已是全美出類拔萃的菁英,姑且不論他們上不上大聯盟,能進小聯盟
打球就是肯定。
2001年獲科羅拉多洛磯隊、最高層級達3A,小聯盟足足打拼十年的羅錦龍,應該對這段旅美
之路最有感。與他碰面時,已經是即將收拾行囊返台之際,羅錦龍臉上仍堆滿笑容,或者說
是一種釋懷、一種解脫,因為農場之路沒有盡頭,只能等候教練通知,然後就是一個又一個
球季的等待,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能否穿上大聯盟制服、列入25人名單。
當被問到進階問題,羅錦龍淡淡的說:「應該是1%吧!我不覺得每100人有超過10人上去,
因為競爭實在很激烈。」3A後沒上去原因很多,一種原因是球隊陣容不缺人,另一種是不符
要求。不過,他並未對旅美之路失望,一路走來學到許許多多,還交了不少朋友,包括教會
、寄宿家庭、隊友教練等,都在羅錦龍棒球路留下痕跡,成長的收穫亦讓他入選中華隊、並
返台延伸選手生涯至2019年。
來美國一趟,沒有人不願拼一把,尤其面對親友期待,以及隱藏網上的酸民冷言冷語,讓台
將們更努力證明。在水手隊農場奮鬥的陳敏賜,就是背負宿命的棒球人,在南加州沙漠小球
場打拼,和隊友們擠小房間睡,先發日餐點是一條白吐司配礦泉水,箇中辛酸只有自己明白
。他說:「球團選秀也會帶風向,有一陣子就偏愛拉丁美洲新人,為挪出位子就在小聯盟砍
人,無關表現即使持續成長,仍可能被釋出,對明天人人沒把握。」最終,陳敏賜止步高階
1A,期間曾扔出一場「准無安打比賽」,但未被球團留下。
同在水手隊體系的高國輝(羅國輝),在台灣人氣滿檔,也是中華隊打國際賽事不能少的強
打好手。不過,當年於小聯盟打拼的他,也對自己處境很受挫:「很不甘心,上了2A無法把
高階1A成績複製進去,結果又被下放,只能說技不如人。」面對眼前這位屢在大賽建功的台
灣球星,竟對自己身手感到懷疑,亦讓我深思農場到底是抹殺運動員的鬥志還是階段養成?
即便可幫助球員認識自己、追逐成長,但有時又殘酷到令人不忍。
場內拼成績、場外比適應能力。在芝加哥小熊隊發展的王躍霖,早於兄弟王維中未成名前,
是中華隊常客。對他而言,在美國挑戰是異地生活,有一天我接到王躍霖的電話,協助他與
店員溝通買手機,還有一次是幫忙網上訂機票,因臨時接通知要從佛羅里達飛芝加哥當餵球
投手。此外,球團休季還給一份訓練菜單,我也以好友兼義工身份,把菜單譯成中文版。在
海外打球,很多時候不是努力練習,生活日常也迫使他們成長,這都是你我比賽轉播看不到
的另一面。
為了出人頭地,也有小將私下拜師。曾於芝加哥小熊隊體系的王梓安,就在經紀人牽線下,
接受1987年美聯勝投王、1989年世界大賽冠軍賽MVP的Dave Stewart投球指導,希望能擺脫
低潮、突破盲點。這些獲得旅美門票的球員,都在業餘棒壇證明身手,來到農場是試探個人
極限,尋找成為最高殿堂一份子的機會。
只是,要脫穎而出除了要符合期待,更多是看個人運氣,於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擔任小聯盟
教練的葉君彰說:「大、小聯盟的技術落差並沒那麼大,在小聯盟動輒把球轟到400呎、球
速破百的比比皆是,但關鍵在於穩定(Constancy),漫長球季能保持高檔,就能在大聯盟
待越久。」
曾在辛辛那提紅人隊體系下養成的邱子愷,空有一身好球技卻無法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發
揮。2007年才簽約赴美,運動傷害即宣告爆發。2008年返台爭取奧運代表隊名額的他,偏偏
又弄傷左肩,得開刀治療並花長達兩年的時間復健。要知道,厲害的新人大概一年就在大聯
盟投球,兩年真空狀態要補回來,幾乎是天方夜譚。
我與邱子愷在洛杉磯一起吃飯,聊到漫長的復健之路。手術後半年,他才開始去摸球,依照
復原程度逐步加重訓練,恢復找回身手已經兩年後的事情,才發現周遭環境大不同,同期隊
友都已經晉級,他竟然是原地踏步。他坦言延長春訓的日子最難過,每天早晨5時30分起床
備訓。短期1A聯盟打球時,曾經搭12到13個小時的巴士去客場打球,在車上坐也不是、躺也
不是很痛苦。
行文至此,仍有一些接觸到的小將未被提及,你們的努力都值得掌聲,遠在亞洲的球迷或許
無感,但走訪小聯盟的我深知不易,面對的不只伙伴良性競爭,場外還得處理柴米油鹽,那
些對美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事,對來自台灣的選手一點都不簡單。踏入小聯盟已是萬中選一,
我期待未來赴美逐夢的你懷抱驕傲,切勿被眼前處境擊倒,既然只有最強的有資格上去,就
要相信自己是最強的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