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的很長 不好意思
講到林子崴就會想到當時的評價
1.球速上天花板不高
2.姿勢上容易受傷
這也大概是6年前 選前的資料
結果真如內容一樣
其實這個狀況在早期中職也很多
業餘選手進入職棒後發生
主要還是球團沒有對於
年輕球員有一套養成使用機制
高中業餘時期可以利用降速
及好球帶 面對打者差距
而且出賽頻率也不會像職業每週都要上
上之前還有投 練習也要投
業餘是比賽那段操 但是休息時間會給你
真的關機掉 然後在比賽前可能一個月
(不確定)才又開始慢慢備戰
可以去看之前有業餘選手準備盃賽的方式
印象王宗豪有說過就是
真的一個很長的準備時間
但是不會一直處於高度緊繃
而職棒很長期 比賽頻率高
跟同隊內部競爭又強
有人甚至還會不理身體狀態
手有問題還偷偷去練
林子崴這種例子就是看在當時
也就是蔡仲南的類似情況
就是身體結構來說不足
投球效率不佳(姿勢耗費肩膀)
但是早早就投入正賽
那阿甘呢?
蔡仲南是已經身體相對發展後完全進中職
大概是23歲左右
只是業餘長度跟強度
沒有辦法讓他的投球效率去複製到職棒
一大堆保送跟用球數
但也很神奇能投到400-500局
如果他還待在業餘
或者投球效率好一點
球團使用說明書 比較有注意
以現在中職的普遍使用方式來帶
蔡仲南應該可以多延長職業生涯
不過局數我不敢保證就是
所以投球效率還有身體結構強度
基本上這兩者對於職棒投手很重要
投球效率不是只有球數少
還有投球姿勢是不是相對合理
而不是狂暴型出手
最有名的就是現在短揮臂的風潮
因為他就是大量縮減你手臂在出手前
對於肩膀等等的負擔
但是對於很多球員就是打掉重來
有的人練了後變強變準
有的人練了後 準跟快都還可以
問題沒法解決打者
所以很難說改短揮是絕對的
而且每個人都不同
身體姿勢比例基層背景也不一樣
所以教練們需要很多的實驗跟努力
像是科學家一樣去驗證
而同時球員也要反饋給教練
跟訓練員來分析
球員也要思考這個調整跟訓練
對於自己有沒有用
否則全部都跟進短揮臂
這跟以前不就一樣 看到蛋塔店開
大家一起開一樣
重點還是要思考跟case by case來做
當然實踐上一定有難度
因為球員終究不是白老鼠那麼傻
他還是要有成績 才會有動力持續
還有後面的投資方也是
沒有成績 哪能給你錢一直玩下去?
目前就希望能夠球員教練以及球團方面
三方都有好的結果
所以這也是台灣棒球未來最重要的一刻
也就是自培的機制跟研發
順便說一下2000~2010年
始終年輕球員只願意跑旅外
原因不僅薪資 黑球 其實最重要球團對於球員發展沒有給一個願景
那個時期球員根本就是進來就是能夠當勞工就勞工
根本沒法撐多久可能就結束生涯
大多球員都是23~25歲才進入中職 根本就是要養家成家的年紀
高中畢業就是先等旅外 旅不了先在大學打個中華隊出來來拚簽約金
怕的話就先進台電合庫看看能否正職
所以那時候不只蔡仲南
一堆業餘什麼145 148 進來就是138而已 譬如兄弟劉俊男 統一李瑋華
因為即便身體成熟 問題強度還沒適應還是只能壞掉跟等著被解約
身體成熟的狀態比較不會頻率高受傷 如果是18~20受的 以後比較容易重複發生
就像郭泓志這種 不斷不斷地受傷
所以現在小球員不僅看到薪資 還看到很多學長進來後 從140變成150
還有原本修不好 進去中職也起碼速度回來 像是穀保到統一的李慶隆
所以後面的小球員才對於這個環境是有信心
原來我還有機會再上去 即便身材不好的曾峻岳一樣能爬到155
號稱有140的潘俊榮 職棒我也沒看過有140
反倒是我認為他很難有140的藍愷青 居然在中職能摸到XDD
所以不管成績最終如何 他們屆時回歸基層 甚至現在 帶給後輩會是中職好的形象
而不是我進去幹嘛 職棒又沒有比較有保障 而且搞不好以後連打都打不了
另外還有銜接城市隊 也相對讓基層球員放心很多
回到養成發展
這些東西目前兄弟的王建民
從德洲以及driveline應用在台灣球員上
其他如味全的葉君璋為首下面的教練團
以及其他球團應該都有在做
只是看起來兄弟跟味全比較明確對於
球員養成發展努力
短揮臂目前最好提升大概就是
統一的古林睿煬
反倒是兄弟的陳琥跟余謙
目前還沒有太明顯的表現
所以如我所說
王建民在努力
但不代表一定有成果
就像科學家也不會每次實驗
都能夠獲得想要的結果
但是中間過程得到的資料
其實搞不好可以衍發其他的成果也說不定
現在王等人當前驅者在做
老實說這是很好的
但也怕球員跟球團熬不過就是
因此現在養成發展方法就跟以前不同
以前ㄧ招成潮流
就要你新人整體全部學
譬如全部不要一個動作
全部一定要改成另一個動作之類
現在就是針對球員單體來研發
當然之前要把他容易造成職業生涯危險
姿勢排除跟身體結構強度調整好為先
這些技術上就是能實際上場後來研究
所以太空人當時大小聯盟一共買了70幾個
高速攝影機。一個起碼5000美元
就是要針對每個自己球員
(從minor 到major 每個球員的表現
每一個play 來分析。所以某年封王
McCullers Jr 不是連投一堆球的曲球?
就是因為他當時曲球最有效率
所以只投曲球
當時大家也傻 只投曲球?
這完全打破傳統的投球策略
而且後面也有人用類似方法
不過後來太空人連對手都拍跟研究
才引發太鼓人的事件)
以及運動過程中的身體來調整
讓他們更好
養成自培這條路很長
台灣而且也才最近三年而已
但是大家說美日韓早就太空了
其實不對
從mvp machine 書上寫來說
美國真正開始針對球員發展單體努力
是從2013才開始
以前都是用傳統的方式去評價該業餘球員
的天花板
基本上定了就不會改變太多
然後就用同樣方式去養成
之後反正錢多 選進來大練蠱
幸運練到就好
也沒有針對各個球員去發展方法
所以money ball只是教你怎麼看到球員
的隱藏數據上 是其他球隊沒看到 疏忽掉了
可以拿來正面運用在球隊勝利上
但其實他們不愛用天花板高的高中生
反而喜歡用已經是半成品的大學生
因為錢球就不是談養成
現在大家各球團數據庫都研究很精細
錢球真的沒有太多優勢 也不如以前
反倒是後來太空人跟Bauer慢慢帶出
突破球員天花板的養成研發才是最近的風潮
講很多 不好意思
只是希望中職能夠有天
真正能夠穩定自培出大聯盟球員
一點心得
Ps:太空人的部分管理人員有些到了金鶯
也打算把這個養成發展方式帶入金鶯
而現在金鶯如同太空人早期很慘
再看看幾年能否改善了
太空人2010附近也是很差
只是五年後 整個變身
所以大家可以再看看金鶯過幾年的表現
還有大小子崴都能發光
畢竟左投很少 而且還是有水準的
台灣棒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