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ack880828 (場外棒球阿嬤)》之銘言:
: https://www.instagram.com/tv/CV5rurxDGyt/?utm_medium=copy_link
: 前陣子說
: 三個月內 要利用科學訓練
: 投到150 並且挑戰復出
: 今天已經把投球影片貼上來了
: 姿勢很棒 尾勁已經出來了
: 看起來真的有機會喔!
其實我覺得最近這幾年很多不同的訓練機構
不僅是訓練員而已 另外還有一些原本最頂尖層級球員
退役下來不是像以往直接走制服組或者帶隊教練
而是往球員養成發展這條路走
這條其實在台灣以往根本不可能會出現
像是王曹郭這三人 都各自有往這條路前進(不過曹因為身份問題 比較沒有資訊出現)
再來就是黑山羊 林仲秋等不少都讓年輕球員用運科讓他們提升表現
所以慢慢很顯然可以看到以前我們認為高中就是顛峰的人
還是可以在職業層級突破
這有多重要? 以前我看中職 我覺得很奇怪 洋投球速那麼快 日投尾勁都那麼好
教練也不少請外教進來
為什麼進中職新人進來一堆身材好的只會有138(號稱145)像是劉俊男這種
怎麼都沒有從中去獲得資訊 還是跟人家偷學?
球員也不少管道去從美國 日本獲得訓練資源 但怎麼都沒法提升太多運動能力表現?
後來看了MVP MACHINE 才知道 真的球員發展養成是有那麼一塊需要去努力的
而且不能一套給全部人用 還給單獨去研究跟分析 一段時間內持續追蹤檢討
要一直更新
所以不是你從網路上看人家的練法就一定能練成
也不是那個教練以前球員帶球員資歷多好 訓練方法就能一法百人用
有的人運氣好 剛好練到有成效 但是若不知道其他的影響 可能也只是短暫
後面依舊下滑 甚至把原本好的東西給搞丟了 更慘還受傷
現在配合儀器 運科 跟球員反饋 所以以前說的天花板都是有機會能突破的
而且彼此訓練單位還可以交流 像是德州也有邀請Drive line去演講
所以像是郭泓志 王建民 甚至最近謝長亨開了棒球學校
都是很好的一步
而且這些球員都算是碰過最高層級 生涯也遇到重大傷痛 但也回歸球場再有精彩表現
真的拿自己出來體驗來回饋 我覺得這個真的還不錯
而不是說 那裏有個訓練中心 裡面有美國回來的訓練師 去練就一定進步
這麼簡單台灣一堆運動項目早就飛天了
(看看隔壁棚也是一堆訓練資源跟美國有關 但運動表現還是跟以前球員差異不大)
這一項很重要是因為台灣棒球人口本來就不比其他大國
自培養成發展再不提升 只會更慘
目前都還在實驗階段 慢慢希望能出現其正向影響力
郭泓志目前就是自己姪子林振瑋 154
還有姚杰宏有受他指導 151
不知道會不會跟陳獻榮討論找南英球員一起試看看
今天顆顆鍾有說 業餘甲組投手基本球速要求是135 職棒是145
中職早期145幾乎都是最頂尖的中華成棒王牌等級要催才丟得到的水準
本土一年不知道整個聯盟有沒有10個人能摸到..
一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