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上一篇連結裡面的訪談,第一次聽說原來台灣是有灼見運動數據這個獨立的鷹眼系統
。
訪談中提到科技部那個電子好球帶的工程師。他們好像已經有中華職棒的裁判準確度數據
。不過聽起來好像職棒還沒有採用他們的資訊。先不要說像美國用機器人主審判決。至少
電子好球帶數據拿來給裁判檢討改進。之前裁判營有說有用電子好球帶的系統不知道是不
是同一個。
裡面是說他們已經有一些球隊進階數據的資料庫了,基本上可以比照大聯盟的數據網站了
。從成績、到擊球初速、落點、轉速這些都有。然後精準度落差不到0.4公分了,這絕對
比金達的眼睛準了吧,中職外角海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之前版上都說米蘭達去韓國變
猛是因為韓職會撿高球,不過裡面有說台灣裁判其實反而是比較不撿低球! 我還以為高的
比較多會放掉,我覺得這就是電子好球帶和精準運科數據價值所在,避免繼續再印象派棒
球。
前面有人回文說每個人的身高都不一樣,裡面其實有討論到美國的系統的作法,其實可以
分為兩種1.如果新的打者就用身高乘一個比例 2.如果已經有數據的大聯盟打者,就依過
往好球帶判決為主,這是為了避免打者不習慣,造成以前就是打這個高度,結果現在突然
都變成另外一個判決。
我覺得比較新奇的是,原來就算用電子主審還是要有人站在主審。避免如果機器突然失靈
,要有人馬上補上判決。所以感覺如果真的採用電子主審,反而裁判是有可能更累的,因
為他要聽機器的判決,而且還保持自己也要看,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反應完。
其它也有講到之前中華隊是怎麼做情蒐的,真的是做的蠻完整的。希望之後球員教練可以
多多再努力多學習一點,多習慣使用這些數據,在國際賽對陌生對手一定會更有幫助。另
外也有說到,除了電子好球帶之外,以後連全場追蹤,守備跑壘移動,傳球速度等等…他
們都可以做。然後還有選手估值、球員預測等一些模型。
總之這篇訪談蠻有趣的啦,與其在那邊主觀的猜測電子主審到底是怎麼運作的,一直批評
裁判之類的,我覺得大家能夠對科技化,數據化的棒球有更多瞭解與支持才是更重要的。
真的感謝錄這麼好的一集給大家聽聽。
另外有印象訪談就是裡那個徐樂不就是前幾年那個非科班選秀的建築師? 這樣的學經歷和
對棒球的熱情我真的蠻佩服的。要做這樣的數據公司感覺真的是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