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122629/7062744?from=udn_ch2cate7227_author
日系投手必備武器指叉球 究竟有什麼神奇魔力?
在本屆經典賽,我們看到日本隊堅強且年輕的投手陣容,即使是面對大聯盟明星打線也能
展現超群壓制力,包括佐佐木朗希、戶鄉翔征、山本由伸等人,而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擁
有一顆致命的武器球種:指叉球。就連聯盟第一人的大谷翔平在開發出滑球系球種「
Sweeper」前,用來對付左打者的主戰武器也是指叉,而本季入札大都會隊的千賀滉大,
春訓期間使出的「魔鬼指叉」也屢次讓陣中好手揮空吃鱉,一壘手阿隆索(Pete Alonso
)就慶幸自己與他在同一陣營,不用在例行賽時面對這位東洋好手。
如此令人聞風喪膽的指叉球曾在80年代風靡棒球界,近年卻逐漸式微,大聯盟的使用量僅
佔所有球種的1%,然而,在日本卻幾乎是所有投手的標配,這顆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魔
球」的神祕球種,究竟有什麼神奇魔力?
指叉球 vs. 變速球
説到指叉球,就一定得提到具有相似變化軌跡的變速球,同樣是縱向與反向變化,變速球
的存在就是為了與速球做搭配,以相同的出手點製造共軌,再以速差迷惑打者。而指叉的
握法則更接近直球,且縱向掉落幅度更大,但這並非是球速較慢、掉落時間較長導致,相
反地,指叉球的平均球速(85.7英里)甚至比變速球(85.0英里)要來得更快,「火箭人
」克萊門斯(Roger Clemens)就是當中的佼佼者。根據不同握法,還有投手可以投出接
近速球球速、變化相對短促的「快速指叉」;以及強調橫向位移,握法如螃蟹一般的「叉
指變速球」。既然在球速上優於變速,且變化幅度更大,看似佔盡所有優勢的指叉球,為
什麼會逐漸式微、淡出大聯盟市場呢?
常投指叉球容易受傷?
據美國運動媒體《SBNation》2014年的一篇文獻中指出,指叉球的握法在扣球時會對前臂
肌肉造成更大的壓力,進而帶來受傷的風險,在2011年的62名大聯盟指叉球投手中,共有
24名曾於賽季中進入傷兵名單,傷停時間平均數為77天(中位數74天),遠多於所有投手
平均的69天(中位數51天)——儘管當中忽視了其餘可能性與交互作用,但這數據點出了
專家們對使用指叉球的疑慮,甚至有球團限制麾下年輕球員指叉球的使用比例,為的就是
減少這些年輕手臂的傷病風險。
其次,現代棒球科技盛行,投手運用高速攝影機捕捉球路變化,既然變速球能製造反向位
移,並與速球行成共軌效應,何必選擇「可能」具有更多傷病疑慮的指叉球作為武器?此
外,指叉球也是最容易失控的球種之一,暴投、四壞球比例高,要成功駕馭並不容易,種
種因素造成了現代指叉球在大聯盟的沒落。
順帶一提,藍鳥隊先發投手高斯曼(Kevin Gausman)是少數將指叉球作為武器球的非日
系投手,這球種在去年為他帶來了高達44.5%的揮空率,他在曼佛瑞德(Rob Friedman)
的節目上坦言,自己其實不會在牛棚練習時投指叉球,但原因不是擔心手臂受傷,而是他
的獨特握法讓他每每在賽後,中指都會生出厚厚的水泡,他甚至反其道而行,利用水泡增
加球上縫線的摩擦力,「如果前段局數手上的水泡就被我養出來,我的指叉球就會變得非
常犀利,當天的打者就準備倒大楣了。」
然而,至今仍缺乏直接證據證實那些受傷的大聯盟投手是因為投指叉球所致,西方以防患
未然為由減少指叉球投手的產出,而追求變化幅度、三振率的日本投手則選擇以指叉球取
代變速球,時至今日,也造成當今東西方不同調的棒球文化。
https://uc.udn.com.tw/photo/2023/03/22/0/20769496.jpg
https://youtu.be/mY6G01xk6i0
https://youtu.be/-1u-V2Cg54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