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新規則 是否跟進有考量
大聯盟近年有許多規則改變,為棒球比賽帶來不少變化,這些規則中華職棒是否會跟進,甚
至是否應該跟進,引起不少討論。
這些新規則當中,有最顯著影響的當屬投球時間限制規則,此規則讓大聯盟9局比賽平均時
間從去年的3小時03分,大幅縮短至目前平均2小時37分,也有研究顯示不只時間縮短,個別
比賽之間時間長短的差異也更短,有更多比賽在接近平均的時間結束,更容易確定每場比賽
時間長度。
日前日本《時事通信社》就報導,日本職棒已經開始研究,包括派專人到美國考察相關實施
細節與設備,最快可能在2年後就跟進實施投球時間限制的規定。這個消息一出,讓許多臺
灣球迷問:「那中職呢?」
過去中職都會跟進大聯盟規則修訂,例如大聯盟在2014年實施限制本壘衝撞的「Buster Pos
ey條款」,中職在第2年跟進,儘管從這幾年的案例看下來,執行的細節上跟大聯盟有些不
同。而大聯盟在2016年實施規範滑壘動作的「Chase Utley條款」,中職同樣在次年跟進。
不過2020年大聯盟新增的投手至少需連續面對3名打者的規定,中華職棒官網的棒球規則雖
然有將5.10(g)這條列出來,但也加註「本聯盟不適用後段之規定」,至今3年仍未在中職
實施此規則。
不僅中職,日本職棒也尚未採用至少投3人次這條規則,世界棒總也說是否採用這條規則還
要再討論,國際賽中直到今年由大聯盟主導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才採用這個規定。
主要原因或許在於「國情不同」。大聯盟近年實施的許多規定,包括限制投手登錄人數、投
手傷兵名單天數比野手長、最少需投3人次等,甚至投球時間限制這一類加快比賽節奏規定
,以及限制防守佈陣這一類有利打者的規定,主要都是為了解決大聯盟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
:投手過於強勢,免洗投手策略過於有效。
投手本來就是攻守中較有優勢的一方,超過65%的打席是投手打敗打者。但近年大聯盟投手
愈來愈強勢,舉三振率為例,1995到2008年之間,大聯盟三振率都在16到17%左右浮動,也
就是大約17%打席以三振結束。但此後大聯盟三振率逐年增加,到2018年已經來到22.3%,最
近4年則是在22.4到23.4%之間。
從打擊率來看,1990年到2009年之間,大聯盟整體打擊率都在0.260到0.270之間,但2008年
後大聯盟整體打擊率不曾達到0.260,去年更寫下投手年代高峰的1968年後至今新低0.243。
大聯盟投手的球速越來越快,2012年速球平均球速是時速91.8英里(147.7公里),到了202
2年已經變成時速93.8英里(149.3公里),整整快了2英里。而科技的幫助,也讓投手更容
易練出更接近本壘才變化,變化幅度更大的變化球路。
部分球隊利用這樣的情況,設法培養出球速快、有1顆犀利變化球,或許無法長期宰制大聯
盟,但在短期內面對不熟悉的對手可以發揮壓制力的投手。組成多達9人的龐大牛棚,同時
利用大小聯盟自由升降、傷兵名單縮短至10天等規則,讓他們能保持牛棚大部分時間都有充
裕人手可用,進一步強化投手的優勢。
因為投手的強勢,打擊上也出現打進場中的球減少的情況,以長打大量取分成為進攻上更有
效的方式,因此許多打擊策略以此為主軸,結果在防守上也更著重佈陣策略,這些是大聯盟
認為他們目前面對的問題。
但是中華職棒並沒有面臨這些問題,大聯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規則,包括投手至少投
3人次、投球間隔計時、限制防守佈陣等,當然不是中華職棒迫切需要採用的,這些規則也
不像本壘衝撞、滑壘破壞雙殺等,實際上對保護選手安全有正面的作用,值得盡快跟進。
這些規則對於比賽本身會帶來基本上的改變,也是在研究是否要跟進實施時要考慮的因素。
以投球計時規則為例,這將主導比賽節奏的權力從投補身上交到主審、計時員手中,甚至退
出投手板/牽制的次數都受到限制,未來投手都不再有按照自己節奏投球的能力。
因此是否實施這些規則,對其他職棒聯盟來說是兩難。以中職來說,現在並沒有迫切需要減
少投手優勢。但是部分比賽時間過長確實是遭到部分球迷抱怨,如今這些球迷看到能確實減
少比賽時間的規則,當然會希望聯盟嘗試,不過同樣有另一批球迷認為,棒球不應該改成計
時制。
未來國際賽的需求也是需要考慮的部分。在日本職棒可能跟進,加上世界棒總其實先前也已
經有類似的計時規則,計時制的棒球可能取代不受時間限制的棒球成為主流。無論是打者限
時進入打擊區、投手限時投球、限制退板/牽制次數,投、打、捕都需要花時間適應,改變
比賽運作的規則,不像本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投手至少投3人次規則只是戰略上做調整。如果
未來國際賽都採用這些規則,那麼中職勢必要認真考慮,是否在例行賽也跟進,即使本身沒
有這個需要,也不能自外於這個趨勢。
https://tsna.com/article/7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