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122629/7589509?from=udn_ch2cate7227_author
亞冠賽中華隊最終不敵日韓,僅勝過澳大利亞,以第三名的成績作收。如果要檢討本次賽
會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那麼打擊火力絕對是其中一點。特別是預賽三場比賽裡,中華
隊在正規九局內,加總起來竟只得到一分。而得分低迷的主因之一,就在於長打能力嚴重
不足。
本次中華代表隊的陣容裡,稱得上長打能力特別突出的大砲,恐怕只有今年打出16轟的劉
基鴻而已。再來比較具有長打期待性的選手,就屬本季9轟的岳政華,其餘選手相對來講
,不僅現階段並太能期待把球轟出大牆,也缺乏未來成長為重砲手的潛力。
相對地,這次倒是有許多腳程不錯的球員。像是葉子霆、林孝程、郭天信和陳傑憲等人,
都是今年有跑出雙位數盜壘的選手。林靖凱、邱智呈和張政禹去年也都有雙位數盜壘,林
靖凱更是前一年跑出超過20盜的成績。首戰先發對到中華隊日本投手赤星優志,受訪就點
出中華隊打線腳程好,有戰術執行能力的特點。
大量選進速度型選手,無論先發還是板凳都具備腳程,這樣的建隊方式對中華隊而言並不
陌生。然而,整個預賽正規九局內唯一拿到的一分,來自於劉基鴻的陽春全壘打。突破僵
局制一棒擊沉澳洲,擴大領先優勢的,也是林靖凱的滿貫砲。直到季軍戰,靠著葉子霆腳
程跑出內安,以及澳洲的失誤等等,讓幾支內野滾地球的打席得到三分,才算有把速度的
優勢轉換為實際分數。
不過,這一局的攻勢之所以能夠串聯,除了速度之外,多少也是因為澳洲守備自亂陣腳所
致。在賽會裡墊底的澳洲,本來就是整體投、打、守戰力都比較薄弱,相對不穩的隊伍。
類似的守備瑕疵,在日、韓等高階隊伍並不常出現,因此在面對強隊時,很少靠著大量短
程安打、以及對方的保送和失誤打下大局過。
這是因為到了國際賽場,面對棒球強國派出的精銳王牌,以及背後的堅強守備時,本來就
很難創造單局連續上壘的機會。更多時候是即使站上得點圈,但在對手為了守住危機火力
全開,或者美技守備的幫忙下,結果還是難以越雷池一步。就算對方投手真的狀況不好,
一時怎麼打怎麼上壘,但在短期賽事裡,這樣的投手通常也會很快就被替換,讓其他優秀
後援救火,把失血壓到最低。因此,想靠著速度壓迫,或者不斷地串聯短程安打得分,其
實難度非常高。
問題在於,明明靠速度的優勢在大賽中難以發揮,中華隊教練在組隊的時候,卻總是喜歡
強調要打「速度戰」。包括這次亞冠賽的選才,或者年初經典賽時,都有過這樣的傾向。
結果一些具有長打能力的選手,或多或少就因此被割愛,像是年初的林安可,或者亞冠賽
的廖健富、曾頌恩等等,都是常遭質疑為什麼沒有入選的球員。
長打並非贏球的萬靈丹,但確實是提升機率的一個方式。回顧過去中華隊在國際賽中的重
大勝利,幾乎都和長打建功有關。像是兩屆12強對陳俊秀對韓國、林智勝對古巴的全壘打
。目前中職唯二勝過日職的兩次交流賽中,也分別有王柏融和藍寅倫的全壘打,類似案例
不勝枚舉。反而是「速度」方面,碰到國際大賽時,戰術使用上往往比較保守,也沒有什
麼開綠燈盜壘的機會,自然發揮有限。
這樣的狀況也不只發生在台灣。本次賽會奪冠的日本隊,決賽前九局拿到的兩分都與長打
有關。預賽也是靠著全壘打多拿一分保險,最終才能以1分險勝。與中華隊交手時,即使
受制於古林睿煬優異的投球,一度陷入被完全比賽的局面,但後來也是靠著陽春砲成功打
破僵局。反倒這次無論中華、日本、韓國還是澳洲,都有許多壘上堆積了跑者,最後卻空
手而回的狀況,顯示在高張力的大賽,想靠短程安打串聯攻勢確實有難度。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選一堆大砲去打,到時還不是可能卡彈」,我也同意不是只要找來一
堆砲手,就能場場轟垮對手,也並非說速度型的選手就放棄不選。主要還是質疑台灣教練
過於輕視長打能力、重視速度的現象。如果選的速度型球員,像陳傑憲一樣具有高超的打
擊技巧,又或者只是像日本選周東佑京一樣,準備一兩位球員拿來當關鍵時機的代跑,那
當然沒有問題。
問題在於,不少台灣教練的思維裡,還是太過信任速度型選手。平時在賽季中,也經常能
發現如果是砲手型球員,往往一兩場沒打好就棄用。但如果是速度型,但打擊實力很難稱
得上多優秀的球員,卻往往能夠持續上場。或許速度型選手的優勢,在於「即使打不好也
能靠腳程上壘」。但多數球員打出這種內安的機率其實不高,否則早就反映在選手的打擊
率、上壘率等數據了。機率低之餘,且就算上壘了也就只是一個壘包。在同樣成功率都不
高的情況下,比起賭一棒能跑上一壘,不如盡可能多塞有長打能力的球員,賭一棒創造得
分,效益明顯大得多。
當然,我認為在國際賽選才方面,有多種因素的考量。包括球員近況如何、守備能力及守
位如何、以及面對陌生投手的應對能力等等,並非只看「有沒有長打能力」單項指標,「
四棒海」也有攻勢不順輸球的時候。但至少論得分效益而言,靠長打還是能掙到幾次關鍵
發揮,比速度戰管用得多。且中職自從改低彈性係數後,還能夠轟長打的球員,力量相對
貨真價實。對於「速度」重視過頭,實際比賽卻沒有多少發揮,最終實戰還是得靠少數長
打者打開局面,無論是在國際賽,還是職棒的選才培養上,都應該帶來一些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