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棒球迷有一堆國際賽事可以欣賞,而且欣逢延宕已久的大巨蛋開箱
本來應該是幸福的一年,但從年初的WBC內容打得精彩,卻因賽制而名落孫山,還淪落到
要去打資格賽的地步,亞運預賽表現不賴,冠軍賽惜敗,亞冠打線烙賽,靠突破僵局制塞
壘才勉強贏澳洲沒墊底,亞錦風光的在大巨蛋贏了開幕戰後,連兩場對上日本業餘球員吞
19顆鴨蛋。
分析這四大賽事台日韓的球員組成:
日本 WBC 一軍+旅外 亞運 純業餘 亞冠 一軍年輕球員 亞錦 純業餘
韓國 WBC 一軍+旅外 亞運 U25解兵役菁英 亞冠 一軍年輕球員 亞錦 二軍+業餘
台灣 WBC 一軍+旅外 亞運 一軍/旅外/業餘 亞冠 一軍年輕球員 亞錦 一軍+業餘
WBC是一級賽事,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領網羅最好球員參賽,可惜中華隊被排在死亡之組,
無緣晉級,韓國則是自己打的爛被淘汰,日本最後奪下冠軍,然後大谷季末就去開刀了
下半年密集的亞運、亞冠、亞錦,從組隊的邏輯來看,台灣看似沒有放棄任何一項比賽
但也好像都派了中職差不多層級、年輕但國際賽經驗不多的球員去參賽。
亞冠賽是練兵意味最明顯的不討論,亞運這次不曉得吃錯什麼藥,前幾次不是用最強銀行
員等純業餘明星就能預賽贏韓國,最後拿亞軍嗎? 這次用積極爭冠的企圖心,硬要季中抽
調在為中職季冠軍爭奪的職棒一軍球員參賽,結果還不是亞軍,還因此造成部分球員疲勞
受傷。然後亞錦賽身為地主國,再加上大巨蛋的新鮮感,為了賺票房也是召集了剛打完總
冠軍賽隊伍的主力球員為打線主體,加上若C、土虱扛先發,少數中職牛棚,其他就靠業
餘投手吃局數消化對弱隊比賽,結果也是屈居亞軍,比賽過程因為教練很多"出其不意"的
戰術下達,更是看得令人有股氣不知往哪裡發的鬱悶。但這只是戰術上的失敗,從戰略角
度來看,這三支中華代表隊的組成名單,投打主力名單都不是完全同一批人,如果是像日
本這樣棒球選手金字塔大的體系,可以隨意組出有奪冠競爭力的隊伍那就算了,台灣球員
水準的提升是有,但同等級的選手要組成兩三隊還是很難的,更別說這次中華隊這些年輕
球員,像味全的拿莫是有潛力,但今年整季低迷總冠軍賽三振比安打還多好幾倍,劉基鴻
本來守備很抖,今年穩定後,打擊也開始發揮應有實力,但總冠軍賽後半段也是開始亂揮
明顯經驗不足,參加國際賽後,經驗問題更是顯露無遺,幸好守備還是很好沒出包。
挫折對這些年輕球員都是養分,畢竟少年得志大不幸,能用今年這些次級賽事,磨練出未
來10年中華隊的主力班底,也算是不錯的投資,凡事沒得到也要能學到,至少年輕土投現
在看起來,夠格的先發輪值,古林、若C、林昱珉、劉致榮儼然成形,面對Super round賽
制不能捉放,面對未來國際賽是一大利多,再加上中職一軍的投手戰力,有希望解決今年
WBC暴露打低投高的缺憾。但這次中生代的貧打現象,就比較棘手了,看起來真的是實力
有斷層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