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頂尖選手笑傲大聯盟,台灣仍在乎短期盃賽得失
陳文瀾
亞錦決賽當日,舉世棒球迷焦點是在大谷翔平
12月10日,亞錦賽賽事結束,由日本隊奪冠,台灣隊以第2名作收。然而,對全
球棒球迷而言,包括日本棒球迷,當天最重要的棒球新聞,自是大谷翔平確定以
10年7億美金,加盟洛杉磯道奇隊,打破全球職業運動史合約總額紀錄,年薪甚
至超越大聯盟小市場球隊全隊年薪總和。
對日本棒球界而言,2023年是豐收的一年。年初,在達比修有、大谷翔平的帶領
下,日本隊在世界棒球經典賽中掄元,而在大聯盟季賽中,大谷翔平、菊池雄星
、鈴木誠也、吉田正尚成績相互競妍,達比修有、前田健太「老而彌堅」,依然
是球隊倚重的戰力。
在季末與季後,大谷翔平不僅奪得美聯全壘打王,更再次獲選為美聯MVP,新合
約更確立他是當今「世界棒球第一人」的地位。除了大谷翔平,在大聯盟自由球
員市場,最動見觀瞻的球員,則是已在日本職棒榮譽滿身的山本由伸。
韓國選手在大聯盟依舊有佳績
韓國棒球界雖常感嘆,整體實力與日本愈差愈遠;但實際上,韓國棒球仍持續進
步中。值得註記的是,效力於大聯盟聖地牙哥教士隊的金河成,本賽季終於脫繭
而出,更奪得國聯工具人金手套,為亞洲球員獲頒大聯盟金手套獎的第2人,上
一位是鈴木一朗。
除此,曾是2019年國聯投手防禦率榜首的柳賢振,術後回歸球場後,表現依然稱
職。柳賢振、金河成的成功,也激勵後輩韓國職棒選手挑戰大聯盟,如有「風之
孫」令名的李政厚,極可能簽下年薪逾千萬美元的大聯盟合約。
大谷翔平證明,日本選手也可站在世界棒球的頂峰,鈴木誠也、吉田正尚、金河
成的活躍,更洗刷先前日職、韓職野手挑戰大聯盟,總是「橘逾淮為枳」的污名
。然而,2023年是台灣棒球低迷的一年,締造多項台灣選手大聯盟紀錄的張育成
,下個球季恐無大聯盟球隊可棲身,而張奕、吳念庭、王柏融等人,皆將從日本
返回台灣。
2024年職棒球季,大聯盟台灣選手可能掛零,只能寄望於已被納入40人名單的舊
金山巨人隊鄧愷威、匹茲堡海盜隊鄭宗哲,與效力於波士頓紅襪隊的劉致榮,來
年再上層樓。至於日本職棒一軍的台灣選手,可能僅剩東北樂天金鷲隊的宋家豪
,不復數年前多位台灣選手各擁一片天的盛況,短期內難以恢復榮光。
迄今,台灣棒球界與諸多棒球迷的國際視野,仍是國家隊在短期國際賽事的勝負
,而非台灣選手在高階職棒聯盟的整體表現。台灣的棒球國際視野「與眾不同」
,正是台灣選手在高階職棒聯盟節節敗退的根本原因之一。
2023台灣隊國際成績不惡,但背後心態有隱憂
2023年的國際賽事,台灣隊成績不惡,但各國代表隊除了在世界棒球經典賽精銳
盡出,其他國際賽事皆以新秀為主力,旨在增加新秀的閱歷,勝負則在其次。唯
一的例外是,在亞運的棒球賽事,韓國組織職棒菁英隊參賽;但路人皆知,韓國
隊志在奪冠,以符合韓國的免役規定,最終也如願以償。
台灣基層棒球選手的最大夢魘,莫過於盃賽過多,每次「出征」都得耗費7、8天
,非但疲於奔命,更難兼顧課業。國際賽事也是優秀旅外職棒選手的心魔,不接
受國家隊徵召,網路輿論眾怒難擋,但若參賽,成績不如球迷預期,各種不堪入
耳的惡評洶湧而至,成績亮眼雖被吹捧國家英雄,卻又難以婉拒下一次徵召。
職業賽事、國際賽事兩頭燒,國家英雄最後總在高階職棒聯盟失意,黯然回鄉;
陳金鋒如此,張育成亦不例外。在2022年球季,張育成4易球隊,大聯盟生涯已
岌岌可危,勉強參與世界棒球經典賽,雖博得「國防部長」稱譽,但在2023年賽
季,便付出慘痛的代價,即將失去大聯盟立足之地。
頻繁徵召職棒選手參與國際賽事,只為換取短暫虛榮,實短多而長空。昔日台灣
棒球界,事事學日本,但今日日本棒球界已脫胎換骨、轉換思維,降低徵召職棒
選手的次數,亞運、亞錦賽皆派社會人球隊選手與賽,台灣依然抱殘守缺,不願
與時俱進。
選手全年疲於奔命不是好事
原因甚簡,職棒球員參加非球季時的國際賽事,作息秩序可能大亂,參加球季間
的國際賽事,則得冒晉階機會消失、先發位置位置被取代等風險。例如,效力於
味全龍、今年台灣大賽MVP的投手徐若熙,還參加日、韓兩國都未特別重視的亞
錦賽,實匪夷所思。
再以亞運會為例,台灣其他項目運動參賽選手捨棄大多數國家更重視的世錦賽,
目的在賺取國光獎金;但亞運冠軍國光獎金對一線職棒選手而言,還不到其半年
薪酬,實無必要組織職棒明星隊參賽,還徵召劉致榮、鄭宗哲等小聯盟俊彥。
不過,綜觀台灣棒球選手在國際賽事的表現,可明顯地發現,其自信心、抗壓力
、身體素質,皆勝過前輩。但韓國球評批評該國選手的論點,也可套用在台灣選
手身上,如年輕選手為獲職棒球隊的青睞,特別著墨在球探偏愛的數據,如球速
、全壘打數,忽略其他細節,故難敵每一細節皆千錘百鍊的日本隊。
台灣棒球水準向上提升的關鍵,在提升各級教練的學養。絕大多數的台灣棒球教
練,包括台灣職棒教練,都是球員退役後直接轉任,未受過完整教練訓練,不懂
科學化訓練、不知如何制定戰術,不願持續吸收日本、美國最新棒球知識,只憑
經驗與想像教學與帶隊,贏球靠球員的天分與臨場反應,而非教練的運籌帷幄。
只是,基層球隊教練薪酬低微,一人統包球隊所有業務,想進修也有心無力,遑
論提供選手更佳的訓練。職棒教練上位,大多靠著球員時代的名氣,而非比他人
更懂訓練、戰略,帶隊與其他棒球強權抗衡,焉能不敗!
作者學生時代,醉心科學、哲學、棒球,就業後,出版過政治、教育、體育、財
經類書籍,現專事產業研究。
https://reurl.cc/YV72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