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2019年科技部開始「精準運科」計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29k0XptyU 內有老王、郭婞淳
之後,加上台灣後來在東京奧運拿下不錯的成績,所以一直有在關注這個台灣這個脫離
殺豬公、往太空飛的這個歷程。
今年剛好看到報導者寫了這篇報導:
https://www.twreporter.org/a/paris-2024-olympics-sports-science-gene-team
《運科團隊大進階、「基因教練」首上場,治得好奧運國家隊的「硬傷」嗎?》
看了看報導日期,感覺有點預言到了這次在奧運上運動員們的成績不若東京奧運時搶眼
的狀況。
以下整理內文幾個重點:
1.本次巴黎奧運的後勤團隊,由去年剛成立的運科中心,以及左訓中心派出的專業人士
組成團隊,包含「生理恢復、運動心理、體能訓練、情蒐與醫療防護,還在巴黎租下膳
食公寓、物理治療診所和運動中心3個支援據點。」(引號內為報導內容),陣容達30人。
2.這次台灣也引進了「全基因組分析」這種基因檢測技術,可以透過這個技術分析選手
的體質,甚至是找出體內的運動基因優勢,來量身打造飲食控管跟藥物治療;但這項技
術雖然在全球都很夯,但「怎麼使用這項技術」也存在不好倫理上的問題。
3.但運動科學的介入雖然對於選手幫助很大,但是本屆奧運最大的隱憂,是在於離上次東
京奧運只有三年、當時巔峰的選手現在就年齡來說已經開始退化了,加上台灣過於密集的
賽事都是同一批選手在參加,導致這些選手好不容易拚到奧運了,也通常累積了不少傷病
跟疲勞。
「我國能在國際上競爭的選手人數相對較少,因此在獎金制度與社會期待下,選手與教練
很難把「不參加」這三個字說出口,造成去年一連串的比賽,幾乎都是這些選手為主力
。」
「據了解,體育署正在進行「新版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及規劃成立體育暨運動發展部」
的政策研擬,裡頭就有一項是「選手分級」,目前還在收集意見的階段。有參與的學者
透露,面對未來密集的賽事,勢必得走向分級,只是另一個層面是當體育署升格成體育
部後,每個賽事成績將會被放大檢視,如何在成績與培養選手兩方面取得平衡,是一大
難題。」
4.選手的觀念改變才是運動科學最重要的核心。
「吳益銘仔細檢視國內選手的飲食發現,最常出現的問題是「碳水化合物」攝取不夠、
只吃蛋白質,「但是肌肉主要的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加上運動員的訓練量大,訓練
強度愈來愈強時,必須有足夠能量才能避免容易發生的疲倦感,」吳益銘表示,現在不
管是基層小選手或是國手,團隊都持續和選手建立這樣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