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olanco (polanco)》之銘言:
老實說
內容根本不用看只需要看標題
隨便找個邏輯正常的人
甚至連張育成是誰都不知道的路人
都知道這個球員不夠好
才需要特地寫一篇文來護航
會有人發文說Judge其實很強嗎?
會有人發文說魔鷹其實很強嗎?
不會啊
真的很強幹嘛需要發這種文?
他是一個月多領其他人快100萬
不是10萬是100萬
: 打擊率不是一切 張育成回台後成績單其實很亮眼
: 2024-08-21 07:00 聯合新聞網/
: 丹尼爾
: 張育成季中以總值約新台幣9250萬元的天價合約加入富邦悍將,至今已出賽21場,累積70個
: 打數,16支安打,打擊率0.229、打點14,全壘打4支、兩次盜壘成功。以打擊率來看,他的
: 表現不僅僅遠低於聯盟平均的0.266,在悍將所有有打擊紀錄的球員中,也只能排在第17名
: 。換算成月薪,悍將每個月要付他超過200萬新台幣,換來的卻是遠低於聯盟平均水準的打
: 擊表現,富邦還真是虧大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 恕我直言,如果你還認為打擊率是評斷打者表現的重要依據,那你對棒球的理解沒有與時俱
: 進,還停留在二十幾年前那個獨尊打擊率的年代。
: 打擊率(batting average)是最古老的棒球數據之一,其概念在十九世紀中葉由被尊稱為
: 「棒球之父」的運動記者和作家Henry Chadwick所發想,在職業運動萌芽期的1870年代,就
: 已經被列入正式的棒球紀錄中,其後的一百多年,一直被認為是打者最重要的數據之一,「
: 打擊王」的頭銜,也曾經是頂尖打者追求的最高榮譽。
: 打擊率顧名思義,就是一名打者站上打擊區(扣除保送、犧牲、妨礙打擊)可以打出安打的
: 機率,計算方式也非常簡單(安打除以打數),連小學生都可以輕鬆算得出來。在大多數的
: 情況下,有安打才有得分,有得分才能贏球,所以長久以來,打者的打擊率被認為是比「得
: 分」、「打點」等需要靠隊友才能完成的數據更為重要,因為它更能反映一名球員真正的打
: 擊實力。
: 但是這樣的觀念,因為賽伯計量學(sabermetrics,即棒球統計學)的出現,早在90年代末
: 期、2000年初期左右就被挑戰,當時一些熱衷於研究棒球數據的統計專家發現,打擊率雖然
: 不是沒有參考價值,但打擊率將短程安打和長打一併計算並不合理,而且排除了打擊能力中
: 一個重要的面向:保送。也因此,賽伯計量學的信奉者認為,相較於打擊率,納入保送的「
: 上壘率」(on-base percentage,OBP)或是將「上壘率」和「長打率」(slugging percen
: tage)相加起來的統合數據OPS(中職官網譯為「整體攻擊指數」),與球隊的得分能力更
: 為相關,如果要用來評斷打者對於球隊的貢獻,上壘率和OPS,都是遠比打擊率更適合的選
: 擇。
: 在當時,這樣的論點挑戰了「打擊率」的獨尊地位,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傳統派」的棒球人
: 大力批評,但隨著財力拮据的奧克蘭運動家採用這樣的新式思維取得成功、球隊關鍵人物總
: 管Billy Beane、助理總管Paul DePodesta屏棄傳統數據、擁抱上壘率和其他新式進階數據
: 的故事被公開(2003年出版了影響深遠的《Moneyball》、2011年翻拍成電影《魔球》) ,
: 越來越多球隊了解傳統數據(包括打擊率)和思維的侷限和偏誤。到現在,每一支大聯盟球
: 隊都有規模相當的數據部門,棒球統計學不僅僅早已是顯學,各式更新穎的進階數據更是推
: 陳出新,鑽研最深入的球迷會認為打者的上壘率、OPS已經不夠看,而是應該看由更複雜公
: 式算出的加權上壘率(wOBA)、標準化加權得分創造值(wRC+),投手則除了傳統的防禦率
: 之外,還應該看每局被上壘率(WHIP)、獨立防禦率(FIP)、互動技能防禦率(Skill-int
: eractive ERA,SIERA)等等,才能進一步了解投手的真實能力。
: 可以這麼說,過去二十幾年,對於棒球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在大聯盟發生了「典範轉移」,
: 各式進階數據已經取代傳統數據成為主流,而這樣的轉換,並不僅發生在球團內部的管理階
: 層,而是經由聯盟本身的向外推廣,讓多數的球迷也開始接受新的思維。硬體上,早在2006
: 年,大聯盟就在每一座球場安裝棒球追蹤系統PITCHf/x,記錄投手投出的球的速度和變化幅
: 度,資料同步更新於官網的即時戰況,不僅僅讓螢幕前的觀眾有更多討論話題,也為深度的
: 數據分析提供素材。
: 2017年,新一代的追蹤系統Statcast取代PITCHf/x,追蹤的內容更為全面,舉凡野手的防守
: 站位、跑動距離、傳球速度,打者的擊球初速、跑壘跑速,以及投手球路的轉速,都能夠被
: 測量。而有了這些數據,投手的投球、打者的擊球品質也可以被量化,「預期打擊率」(xB
: A)、「預期上壘率」(xOBP)等全新的數據也因而誕生,而且這些數據完全公開在大聯盟
: 官網,球迷隨時都可以取用。有這麼多資訊可以參考和分析,傳統數據如打擊率、打點、得
: 分,還有多大的參考價值,不需多言。而在球賽現場大螢幕的呈現,許多球隊也跟上了的時
: 代,不僅大多都有即時的擊球初速資訊和其他進階數據,過去慣例將打擊率放在先發打線旁
: 作為主要數據,也已經有不少球隊改成以OPS顯示。打擊率作為最古老、最傳統的進攻數據
: ,並不會真的從大眾的視野消失,但不管是從職業球團評估球員的角度,還是從大眾觀看棒
: 球的體驗上,它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
: 把焦點從大聯盟轉回中華職棒,完全可以理解中職在硬體上,現階段還沒有辦法作到如大聯
: 盟一樣,在每個球場安裝如Statcast般的精準追蹤系統,但在觀念的推廣上,中職從聯盟到
: 各隊球團,都可以做得更多。中職官網的紀錄查詢可以考慮提供更多新式數據的項目,球場
: 中的大螢幕,除了提供球員應援歌詞讓大家可以跟上加油的節奏,如果能增加打者本季的上
: 壘率或OPS等資訊,對於球迷的觀賽經驗也有一定的幫助。而轉播單位的字卡,也可以考慮
: 將部份畫面的主數據從打擊率換成其他入門款的進階數據(如上壘率或OPS),或許能讓更
: 多球迷跳脫「打擊率最為重要」的思考。
: 那麼,張育成到目前為止的進階數據是如何?上壘率(0.402)、長打率(0.443)、OPS(0
: .845)、加權上壘率wOBA(0.379)都是聯盟頂尖的水準,而他目前70個打數就打出4支全壘
: 打,平均每17.5個打數能打出一隻全壘打,比全壘打排行榜第三名、打出17轟的林安可(18
: .06 AB/HR)來得好,與排名第二、20轟的吉力吉撈·鞏冠(16.55 AB/HR)也相差不多,長
: 打火力並沒有讓人失望。或許對於期待他能立刻打出MVP等級成績的球迷來說,這樣還不夠
: 好,但如果只是因為打擊率只有0.229,就以為張育成打得有夠爛,那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
: 之後,想法有所改變。
: https://udn.com/news/story/122629/8174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