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球速的秘訣?大聯盟投手為何會在投完球後大吼?
此文編譯自 Why do some pitchers grunt? We asked them
棒球的魅力展現在很多地方,包括球賽現場各種聲音營造出的氣氛。木棒擊球的聲音、風琴
演奏版的《帶我去看棒球賽》、球迷和諧的集體應援……
有時,就連從投手丘上傳來中氣十足的「吼聲」也有獨特的魅力。
儘管多數人對網球選手這麼做的印象比較深,投球時發出低吼也一直是許多棒球常見的情景
。從巔峰時期的 Nolan Ryan、還有褐藍異瞳的 Max Scherzer,許多投手利用發聲作為成功
的工具。
但是投手為甚麼要這樣發出聲音?
多篇研究都指出網球選手若吆喝出聲,揮拍的速度會提升,尤其是在發球時更明顯。儘管針
對棒球選手的研究較少,現有研究仍指出類似結果,像哈丁西蒙大學在 2021 年以大學棒球
投手為對象進行研究,發現:「投手發出低吼時,投球平均球速比沒有出聲時高出2.73mph
。結果顯示吼聲可以提升3.4%球速,且符合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上意義。」
Nolan Ryan 已經是台火球噴射機,再多給他一個內建加速器大概是所有打者最不樂見的。
Monica Seles、Jimmy Connors 和 John NcEnroe 被認為是網球界戰吼的開宗始祖;在棒球
界,則是 Ryan 那 27 年生涯從一開始就開創投手低吼的先河。就像網球選手在特定動作(
通常是發球)時才會用力發聲,球路有速球、曲球、和變速球的 Ryan 只有在使出全力的幾
球才會出聲。
「可能那些網球選手是刻意這麼做的,我不知道。但我確實是無意識的。」Ryan 的大聯盟
生涯是 1966 年從大都會開始,他對自己的低吼這麼解釋:「我是自然而然就養成的習慣,
我沒有刻意這麼做。我認為自己是個『會使盡全力的傢伙』,出聲就是用全力的結果。」
Ryan 把他至今知名的低吼稱為用全身力氣去投球的「自然反應」。對這名入選名人堂的傳
奇投手來說,打從他生涯伊始這種聲音就是投球的一部份。
對有些投手來說,吼叫出聲同樣是潛意識的行為,但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做,而是後天養
成的。
多倫多藍鳥後援投手 Jordan Romano 最初在大約 2022 到 23 年左右,也就是他大聯盟職
業第四年,才注意到自己有投球時叫出聲的習慣。Romano 的前隊友 Robbie Ray(2020 到
21 年在藍鳥)也是個深黯低吼之道的投手,他認為和 Ray 同隊的經驗,有部分影響了他也
叫出聲的習慣。
「或許聽到他的聲音讓我對自己也吼出來感到自然,」Romano 推測:「我不確定到底是從
甚麼時候開始這,總之自然而然就變成這樣了,現在我幾乎每次都會吼出聲。我很喜歡這麼
做。」
Romano 是個混用兩種球路的投手,他認為自己是個「無時無刻全力以赴」的人。他表示如
果要刻意忍住不出聲,反而最終會讓投球表現變差。
「我使盡全力在投,所以叫出聲也挺自然的。」Romano 說道:「有些人在投手丘上比較冷
靜內斂,但我不是那種人。所以對我來說,發出點聲音就很合理。」
對其他投手來說,低吼出聲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
投球資歷 17 年的大聯盟資深投手、現德州遊騎兵的 Scherzer 也表示他從有印象開始就會
發出哼聲。Scherzer 很有自覺自己不是因為在投手丘上冷靜內斂才被稱為「Mad Max」。但
別被他「瘋狂」的綽號騙了,他這樣的舉止是有好好想過的。
「我認為是這樣的,『要利用情緒投球,但不要被情緒掌控』。」Scherzer 解釋道:「有
時候,我很明顯地表現出情緒,並把它當成我的助力。我認為自己是個在腎上腺素全開時能
投得更好的投手:我喜歡面對那些要挑戰自己的極限、並且使出渾身解數拿到出局數的局勢
。」
「全神貫注的時候,你就能夠展現出最大的球速和球威,並把球塞進好球帶——能這樣投出
全力、還能命中目標區域的時候,你就知道已經達到身心一體的境界。」
這種狀態的前提是要能控制球的落點,這或許就是為甚麼更多資深投手比起新人投手更能融
會貫通吼叫之道。隨著經驗的累積,投手就越能控制要施多少力才能投到想要的位置。
Scherzer 稱投球時發力出聲的技術的培養過程為「建立自信心」。也就是說,先掌握控球
藝術帶來的準度,再利用低吼帶來的自信轉換成越投越猛的強度。
除了都會低吼出聲以外,目前提到的 Rayn、Ray、Romano 以及 Scherzer 之間還有另一個
共通點:他們的球都又快又重。
現在來討論會出聲的投手中的異端。
Romano 的火球大概都在 96 到 97 mph、Scherzer 的各種球路也都有到 95 mph 上下。和
他們兩人比起來,Rich Hill 反而是以球速較慢的投球見長。Hill 以曲球和四縫線為主,
他生涯最高的平均球速是在 2022 年紀錄到的 88.5 mph。
「這樣吼出聲鐵定讓我投球時更加堅定,」Hill 近一步解釋清楚:「習慣這麼做之後,就
會發現不是『來吧,我要吼大聲點,吼越大聲投越好』這樣。比較像是,有出聲比較能拿出
全力。而且我分得清楚這種效果甚麼時候是幻覺、甚麼時候是真的有效。」
現在 Hill 的吼聲很為球迷所知,但他其實是大聯盟生涯大概第十年才開始這麼做。他 200
5 到 2015 年間輾轉六支球隊,出場 201 場比賽中只有 74 場是先發,尤其在 2010 到 14
年完全沒有先發場次。
想要回歸先發角色的 Hill 在 2015 年被波士頓紅襪第二次看上(他 2010 到 12 年間也隸
屬紅襪),簽下小聯盟合約並在九月被拉上大聯盟先發輪值,共先發四場、ERA 1.55,接著
在休賽季和奧克蘭運動家簽下一年約。
2016 年內,Hill 先後在運動家和道奇都有登板,解鎖了低吼作為新武器,他不只 ERA 維
持在 2.12,還累積了自從 2007 年在小熊的 32 場先發後,最多的單季先發場次 20 場。
儘管 Hill 並沒有單純把他的逆襲歸功於低吼,發出聲音確實是他作為投手的長期進化和成
熟的展現。
「我在投手丘上的性情也有點改變了,」Hill 自評:「在了解我是甚麼樣的投手之後,我
的心態變得更加自在。我認為自己會吼出聲來,就是在投手丘上展現出這種真性情的表現。
」
Hill 從小就是個網球迷,特別關注像 Andre Agassi、Connors 和 Pete Sampras 這些選手
,尤其是他們在大滿貫系列賽的表現。然而 Hill 並不是受到網球場上偶像的啟發,或是像
Romano 那樣被隊友影響,他嘗試用吼聲作為助力的心路歷程比較像是跌跌撞撞中的孤注一
擲。
「我那是的想法大概是,『我和你拚了!』」Hill 回想他當時的心態:「只要能在投手丘
上,球出手時有我想要的感覺、在擊球區達到我想要的壓制力,我願意嘗試任何手段。如果
我需要吼出聲才能達到目標,我就會吼出來。」
Hill 現在 44 歲了,八月中旬和紅襪簽下小聯盟合約,並在星期二(8/24)被放進名單中
,這是他第四次回歸紅襪。自從首次嘗試低吼與在投手丘上展現真性情後過了將近十年,Hi
ll 帶著 2016 年至今累積的 181 場登板(174 場先發)和 3.72的 ERA 回到老東家。
「2015 賽季是我得到的一個機會,我當時就想,『我要把油門踩死到底,直到我不能再投
為止都不會放開。』」Hill 表達他的決心:「所以無論這個機會看起來如何、無論體不體
面,我就是得到了這個機會。我也不會後悔接受它。對我來說,我的生涯已經來到一個能夠
抬頭挺胸面對自己表現的階段,能夠毫無牽掛地放手去做。」
雖然數據上無法統一地支持投球時吼出聲真的能夠增加球速,但資歷深的投手之間似乎存有
共識,認為吼叫是一個讓自己的情緒沸騰起來,並在投手丘上一次宣洩的方法。而多數投手
教練都已經接納這種毫不害臊、近乎原始的行為,包含藍鳥隊現任投手教練 Pete Walker。
「我想發出低吼不只是一種習慣動作,」Walker 說道:「我認為那些投手都找到、並且採
用能夠幫助自己投球的方法,這麼做或許也可以找回投球節奏……把情緒內化、壓抑想法不
一定是最好的,叫出聲就只是個宣洩的手段。所以我覺得這麼做確實有助於他們放開全身去
投球。」
這麼看來,投手的低吼重要性確有其事,它是一種釋放被壓制的精力的管道。但對身旁的隊
友來說,他們也意識到這種聲音聽起來滿好笑的。
「我第一次幫 Ray 在牛棚接捕的時候,我一直在心裡面偷笑,因為他真地每投一球都要吼
一聲,」現在和 Robbie Ray 同在巨人隊的捕手 Tom Murphy 回憶道:「我記得那次最後把
球丟回去的時候,我也吼回去。有點像和他說,『嘿,放心,我懂你。』」
如果 Ray 投了 98 球,很可能就會聽到他吼了 98 聲;另一方面,Scherzer 則把低吼保留
到關鍵局面才會使出來。Hill 則是透過吼出聲音來堅定決心,但他也分得清楚,必須要真
的同時使盡全力,只是吼出來做樣子是沒有用的。
棒球裡沒有關於投手低吼的成文規則——除了一個人曾經訂下一條規定。
2019 賽季華盛頓國民的世界大賽征途中,Scherzer 曾發表充滿爭議性的言論:如果要吼的
話,接下來就要投到至少 95 mph 的球速。
「其實這條規定是我定給 Shawn Kelley 的。」Kelly 是目前已退休的後援投手,也是過去
Scherzer 在國民的隊友。Scherzer 解釋這條特別訂給他的規矩:「Shawn Kelley 也有吼
過,但投出來只有 93,我就教訓了他一頓:『這樣不行,要到 95 才夠看。』因為這種球
速才代表你有在用力投。」
過了五年後,Scherzer 的看法有沒有改變?
Scherzer 還是堅持:「對,我還是堅持吼了之後要投到 95 才夠看。」
【特約編輯 温晴/責任編輯 陳文】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1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