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球場交通問題-客製接駁行不行?(上)
「亞太球場空間大座位多又不會像舊球場聞廁所味吃雪花冰,進場人數一定會增加啦!」
「周遭那麼偏僻,路又大條好走,離交流道又近,還有新蓋好的北外環,交通不會是問題啦
!」
「雖然設備變好了但真的離市區好遠,而且周遭又沒什麼大眾運輸,感覺進場意願反而會降
低欸!」
「臺南人誰在跟你搭大眾運輸阿!都馬開車騎車好嗎!」
每次有關亞太球場的文章出現時,除了前陣子的人工草皮事件外,最常被提起的議題大概就
是交通問題了吧。
「交通便利性,是否會影響進場意願」?
有些人認為球場離市區很遠,公共運輸也不方便,因此對於統一搬到亞太後的進場人數並不
樂觀;
但同時也會有人認為周遭地大好停,離交流道也近,更有機會吸收南科工程師們,因此不擔
心交通問題。
剛好上學期某堂課期末報告做了關於亞太球場接駁車議題,也有在ptt本版發放線上問卷,
因此也想跟大家分享我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以及這次調查結果觀察到的資訊~
我會開始思考亞太交通問題,主要是因為這部由美國建築師分析大聯盟球場建築史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y1bYm3rzU
(影片原長18分鐘,有興趣的話請找個空閒時間來看,很精彩)
裡面有提到一開始的球場都在市區的網格內,大約在1930年代起慢慢的往郊外搬;而到了19
60年代,正值大公路主義發展,漸漸取代鐵路運輸的地位;
以都市計畫的角度而言,相對於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
公路主義會帶動更多低密度住宅區的發展,
也會增加居民對私人運具的依賴。
此時的球場主要建立在郊區,除了空間不受限,可以容納很多觀眾之外,
也需要足夠空曠的地來容納大量的汽車停放。
而這種規劃帶來的副作用包含對環境、景觀和土地使用而言都很糟,
因為為了容納比賽時的停車需求,需要開闢大量停車空間,
在非比賽日沒有停車需求時就會造成土地上的浪費(荒溪型停車場)
(道奇、皇家主場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並且因為周遭沒有商業機能,
不像過往在市區的球場,球賽是城市生活的一部份
(看完球賽還能走去旁邊酒吧射飛鏢),
這時的球場就純粹只是讓民眾來看球賽的,和城市生活是切開的。
直到1990年代,才有像金鶯隊把球場搬回到市區(Camden Yards)。
(題外話,金鶯公園右外野的鐵路倉庫真的好漂亮,還好當時沒拆掉)
其實,這幾年我們也正在經歷球場郊區化的過程,
洲際之於臺中球場、澄清湖之於立德球場、到亞太之於臺南球場。
澄清湖球場如果旁邊不是風景區、正修跟長庚,周圍應該會更荒涼;
洲際即使為在台74線旁邊,但對於沒開車且需要往市區方向的球迷來說,
散場後還是得等崇德路上班距20分鐘的公車;
桃園棒球場要不是剛好旁邊有高鐵站+機捷,肯定更需要依賴私人運具前往,
而且兩項軌道運輸的受益對象還是以雙北地區為主,
反而跟桃園鬧區的連結沒那麼大。
而如果有看台南Josh的大聯盟球場巡迴系列影片,
也能發現Josh蠻常靠開車/LYFT來回球場的
(公車對外國人的挑戰性也很高),
其中我對勇士主場這部影片印象最深:
https://youtu.be/veO01CK2tWM?si=gB0ZgDYkmN77q0Ox
舊球場原本在市區,後來因為交通和停車的問題,
因此在2017年於城市西北方啟用這座新球場;
但也因為離市區較遠,周遭也沒有鐵路車站,
因此對於外地遊客而言不太友善。
https://i.imgur.com/FxMUigf.png
(影片截圖來源:台南Josh)
其實某方面來說,臺南球場、亞太球場、臺南市區和高鐵臺南站的相對位置,
也和Turner Field(舊球場)、Truist Park(新球場)、亞特蘭大市區與機場的關係很接
近。
https://i.imgur.com/hLeHEg0.png
相對位置圖
(圖片來源:自行繪製,底圖為Google Maps)
而亞太球場也是位於附近沒有鐵路車站的地方,
至於附近的2條公車路線,
18路約1小時一班、20路1天10班
(我曾在看完U12的晚上八點,因為沒公車因此徒步走到4公里外的鹽行地區);
根據認識的球迷去旁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的經驗,
當地連計程車都很難叫。
綜上所述,Josh去看勇士隊會遇到的交通問題,
對於沒有車的球迷而言,未來去亞太球場也會遇到類似狀況。
就更不用說亞太球場和府城生活真的是完全分開的了。
那當初球場興建時,球團/市府等相關單位有沒有想到這個問題,
以及有沒有提解方呢?
讓我們來看一下2016年調查的環評報告,有針對交通衝擊、預期球迷運具分配比例、和停車
供需做相關分析。
環評報告內容
運具分配比例推估結果如下表,
可以看到其評估會有20%的球迷會使用大眾運輸、
會有7%的球迷包遊覽車來看球賽、
汽車平均乘載2.6人、以及機車平均乘載1.6人。
運具分配比例與乘載率
https://i.imgur.com/15WRyeL.png
表格來源:亞太國際棒球訓練中心興建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下稱環評報告)
當時盤點球場和周圍可以做為停車場的空間後,
評估大約有47席大客車停車位、3,011席汽車位與6,289席機車位,
其中球場外的潛在停車空間如下圖所示。
https://i.imgur.com/VsVYSki.png
基地外臨時停車空間(圖片來源:環評報告)
把前面提到的運具分配比例與乘載率算進來後,
大約可提供15,621名觀眾開/騎車前來球場;
當主球場滿場時(25,000人),
扣除搭乘大客車、公共運輸前來的乘客後,
大約只會缺66席汽車格與118席機車格。
https://i.imgur.com/0Pp0YL3.png
25,000人停車供需表(圖片來源:環評報告)
不過這是2016的調查,
事實上,當初評估的停車空間,
除了數量有所變化外,也有改變選址、甚至原先預定地已經在蓋社宅的。
根據自己在7月初的實地調查,
把一旁臺史博停車場也算進來後,
周圍大約共有85席大客車格、2,024席汽車格與1,710席機車格。
而如果乘載人數按照報告預估,
且沒有其他公共運輸輔助時,
大約8,000名左右觀眾進場時,
周圍車位就會滿了
(此還不包含附近住戶與臺史博遊客的停車需求)。
由此可見,公共運輸的輔助非常重要。
https://i.imgur.com/biwwzOv.png
球場周圍停車空間現況(調查時間:2024年7月,路邊停車數量參考環評報告)
(圖片來源:自行繪製,底圖為OpenStreetMap)
而離球場最近的鐵路車站為永康車站,路程約4.6公里,球迷不太可能自行走路/騎Ubike前
往;
周圍公車的部分,雖然未來班次應該會增加,但不太可能應付球場短時間的散場需求
(洲際棒球場散場後,崇德路的公車也難以應付散場需求)。
那當初環評報告有提出改善對策嗎?有,而且提出以下四點:
1. 協調大眾運輸業者結合票價優惠
2. 球場網站或售票端提供大眾運輸相關資訊
3. 提供接駁車服務
4. 長期政策:協調土地空間
其中接駁車服務中,規劃兩條路線:
球場來往永康車站/臺南火車站,
並於賽事前3小時與賽事後1小時開始提供接駁車服務。
報告也提及,搭配大眾運輸票價優惠+接駁車計畫後,
大約可讓5%使用私人運具的球迷轉移到大眾運輸上
(意即大眾運輸使用比例達25%)。
當滿場時,在此條件下,
大約需要156班接駁車,兩條路線各78班次。
不過對我來說,這樣的接駁車計畫會讓我有以下三點疑問:
1. 如果本身是開車/騎車的球迷,
想要搭接駁車時必須先停到車站附近;
如果車站本身就很難停車,
是不是會讓球迷覺得
「我幹嘛多此一舉,直接開到球場不就好了」?
2. 如果本身沒有車輛的球迷,
想搭接駁車時必須先搭公車到車站再轉搭;
萬一球賽打到比較晚,回程到車站後,
回到目的地的末班公車已經開走,
是不是另一種影響搭乘意願的阻礙因素?
3.球賽會有很多外地球迷,
但並未規劃來往高鐵站的路線;
沙崙-永康的區間車班次也不多,
轉乘次數過多且班次不易掌握的狀況,
是不是也會降低搭乘意願?
而上面三點疑問的根本問題就是:
會不會球迷的需求點,
其實跟接駁車的接駁點有很大的差異
(意即主要起訖點並非於臺南火車站/永康車站周圍)?
因為要去接駁點有很多阻礙,
不如開車騎車好,或者乾脆不要去。
如果這是關鍵因素,那下個問題就是:
我們怎麼知道球迷要從哪裡來,
以及離開球場後要去哪裡?
我的想法是:
直接在訂球賽的票時,
順便問去回程的起迄點!
沒錯,這是接下來要提到「客製化接駁車」的理念:
不受路線和時間的限制,在給定範圍內(例如:臺南地區)
讓球迷自由選擇預期的去程上車點/回程下車點,
以及相關的時間限制(如:20:00前必須離開球場);
在設定時間截止後(例如:開賽前三天),系統會將時空特性相近的球迷整合到同一班車上
(例如:15:00左右,會有30名球迷欲從安平老街、運河北側一帶前往球場,就會規劃一班
路線載這些球迷)。
希望透過符合球迷時空需求的接駁服務,降低球迷必須依賴開車/騎車前往球場的情況。
https://i.imgur.com/IaA9VrZ.png
https://i.imgur.com/j0AKisJ.png
https://i.imgur.com/JniHAEN.png
訂票系統示意圖
https://i.imgur.com/3lClBp6.png
電子票證示意圖
原本想說這個想法挺天真的,
結果後來發現這篇2023年的期刊論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067072300241X
這篇大致上在說,計畫特別活動(Planned special event, PSE),
諸如演唱會、體育賽事等大型活動,
散場時會有非常龐大的散場需求,
加上公共運輸通常已在離峰階段,
更會促使沒有車輛的人需要叫計程車/叫車平臺,
加上私人運具後,更會導致周圍交通癱瘓。
因此,此篇研究嘗試把客製化公車的元素帶入
(可以想像成能自訂路線的DRTS,只是起訖其中一端是活動會場),
並以2019年天津體育館某歌手演唱會為測試場景,
透過計程車、叫車平臺前往會場之起訖點紀錄做為潛在需求分析,
並設置 5 種散場後會選擇客製化接駁車離場的比例,
隨機抽樣三次訂單產生 15 種組合後,
透過基因演算法規劃出14條接駁車路線,
並透過績效評估推測可降低觀眾約37.71%的總旅行時間
與36.56%的行程費用(與計程車相比),也讓營運商平均獲利增加56.46%(怎麼算的我就不
贅述了),
達到活動主辦方、觀眾與地方政府三贏的局面。
這篇文章讓我知道想根據球迷時空特性推動客製化接駁車路線,
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只是目前沒有成功推出的商業模式。
而我們期末報告的重點不是在如何改善演算法,
而是放在
「如果今天統一獅真的推動亞太球場的客製接駁車,
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搭乘意願,
以及了解潛在的起迄點/願付價格」。
由於篇幅的關係,
分析結果就放在下篇囉!
(明天應該會生出來……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