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運動比賽都是僅僅數小時的事情,但單人運動和團體運動不同,
個人運動像網球和拳擊,對手比較強就是可以碾壓你,因為你應對方式有限,
基本上毫無辦法。但團體運動則不同,人多事情就複雜,
複雜則有變數,變數則會帶來弱點,找到弱點就有機會擊破。
如果以這個邏輯,「強弱」在數小時的棒球比賽中是快速變動的,
只要實力沒有相差太大,不會有必輸的比賽。
在棒球場上,找到獲勝機會就要把握,永遠都有大局或翻盤的可能性。
道奇和洋基的世界大賽第五戰,道奇5:0落後看起來輸定了,
但掌握對手五局關鍵失誤,硬是一局扳平。
賽後道奇教練Dave Roberts上節目受訪,他說「很擔心有第六戰」。
抓放是資源不足時的應對策略,代表將精銳戰力部署在獲勝機率較大的戰場,在團體運動的
定義則意味人員調度。但對台灣的棒球或其他團體運動來說,抓放反映出一種普遍存在的弱
者心態,就是「我不用硬拼這場,贏下場就好了」或「這場對手比較強,打這樣已經不錯了
」。
台灣棒球和其他團體運動都一樣,其實水準不錯,
實力上都有一拼的空間,許多比賽也常常有機會獲勝,但卻最後卻總是在吃鍋貼,為什麼?
我的觀察是韌性不夠,專注度達不到世界級高強度賽事要求,
因此遇到關鍵賽點常常無法發揮實力甚至自己亂了套,只能癱坐著看勝利走遠。
所謂的韌性是臨場應變能力,非關策略。
這只能靠高強度的try and error來磨練,並且要有石頭越硬我越要啃的心態。
所謂的抓放心態看似最佳解,但如果遇到強敵就在想抓放,
而不想如何用盡全力取勝,和人拼搏的韌性永遠無法提升。
台灣達不到最高水準的最大原因不在技術,而在心態。
台灣棒球的目標是打進個國際賽事的4強,進個高段班就好,
或是要整體實力的提升,成為實際上的棒球強權,值得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