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 什麼WBC冠軍 WBC四強 多人上大聯盟
這些都不是台灣現階段該立下的目標
上大聯盟還算有可能 WBC冠軍有點不切實際
我認為該做的目標是人人都有機會打棒球。
=====
我印象很深刻,前天台北市議員在問
「為什麼江坤宇這些台北市民,從小就在台北打球?高中卻跑去外縣市打球!」
很氣憤為什麼台北市的國中小棒球戰力都外流到平鎮穀保鶯歌去了。
這不是政治文,所以也不提是誰講的了。
但這樣類型的發言普遍存在於任何一個民代身上,也充分反映了很多政府的思維。
「就是在意收割」還有「見他人好,貶自己長處」
民代的思維並不是「哇,東園國小、長安國中傑出校友台北市民江坤宇」
而是「為什麼台北市沒有平鎮高中棒球隊?!」
事實上台北市就不需要有平鎮高中,但台北市需要更多的東園國小。
甚至說台灣需要更多的東園國小。
我是不知道鄉民們從小到大的生長環境長什麼樣子。
但我從小到大就沒有任何機會接觸棒球。
我國小讀基隆的小學,學校別說棒球場了,連室內體育館都沒有。
基隆的國中,我讀了2間,這兩件學校沒有一個地方可以丟棒球。
敢在學校KGB?學務處馬上送你兩個小過。
我們學校能籃球能棒球能排球能網球能划龍舟甚至有射箭場。
但我放眼整個基隆市,除了基隆市棒壘球場一個地方以外,
(許多基隆人甚至不知道有這個地方?)
我想不到哪裡可以讓我打棒球。
======
從小在基隆台北長大的鄉民,一定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從小看著職棒轉播
喜歡棒球,但卻覺得棒球離自己很遠很遠。
我想打球,但哪裡能打球?
我這輩子如果有1000個平行宇宙,大概想不到要走到哪一條我才會進入少棒隊。
打不打得出成績就算了,我連碰到球都很困難。
台灣需要有更多的社區球場,社區球隊。
就算不是科班也沒關係,至少讓台灣人可以有機會在人生的某個地方,
有機會摸到球,走進球場,然後來一場笨拙的比賽。
我知道台灣一直有民間團體在默默推動這個體育項目,
致力於提供孩子小小年紀就有機會接觸棒球的機會。
例如中大紅襪也好台灣女子棒球協會也好,
還有好多厲害的民間團體在做。
但我相信多還要更多。政府千萬不要急著想複製更多的平鎮更多的穀保。
如果一個東園可以產一個坤宇,你為什麼不去製造更多的東園呢?
老是想速成,從最後一步開始加強。但沒有想過,稻米要從水裡插秧開始?
======
所以如果你問我說,台灣的下一個里程碑是什麼?
就是大家都有機會打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