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版上充斥著有關FA的價格問題,
無論是陳子豪上120W/mo 或是陳韻文上80W/mo 到底有沒有那個價值的問題。
雖然我不是什麼經濟學大師,但這顯然是一個經濟學問題。
否則我們無法去評估什麼叫「值」與「不值」
我了解每個人的評估標準跟理解方式有所落差,
以下僅為本人觀點,拋磚引玉,希望能促進正向討論。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即 球員並非完全競爭市場。
小學二年級的經濟學就曾經教過,
市場可以粗分為獨佔、寡占、獨占性競爭、完全競爭等四種市場。
事實上值得與不值得的討論幾乎只有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前提之下能討論。
自由球員市場比較接近於獨占性競爭,也就是每個球員都有相似性,
但消費者(球團)區分得出來實質差異。
消費者(球團)幾乎毫無選擇,只有買跟不買。
以陳子豪為例,如果球團就是想補強重砲手,那問問大家。
如果你不買陳子豪,你有別的選擇嗎?
OPS+150的重砲手,市場上僅此一家。如果你想要,你就得競標。
如果你不買,那抱歉,你只能買朱育賢,你只能買詹子賢。
那另外兩位有「一樣」嗎?有些地方一樣有些地方不一樣。
如果你覺得其他兩位也太貴,那你只能謝謝,明年再來。
150的砲手你想等下一次這樣的機會,都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欸。
也許砲管長出來的林立後年FA?也許不知道五年後八年後柯敬賢回來選秀?
球迷們在討論值不值得的問題的時候,經常忽視的問題就是
「說得好像球團有其他人可以買」一樣。
陳韻文就是市場上唯一補強牛棚的選項,幾乎是獨佔市場。
你只有補陳韻文跟不補強兩個選項。因此球團如果想補,那就是只能追價。
就算你覺得陳韻文100萬一個月、80萬一個月,好貴喔。
很殘念,你就算拿著60萬跑去找曾峻岳,他也沒辦法加盟你球隊喔。
球員市場就不是菜市場,這家不買還有下一家? 沒有的。
不如大家可以試著去猜想為什麼球隊會願意砸錢FA?
我不是陳昭如也不是劉東洋,不知道真實原因,
但顯然各大球團都認同台灣的職棒正在進入順風的上升期,
誰能在這段時間內收穫更多的球迷跟戰績,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可能收益。
比起在那邊噓誰值得誰不值得,先替台灣棒球的前景喝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