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師彭涵妮:如何運用Team Building幫助球隊內部破冰、化解彼此競爭的心態
作者/邱煜庭
運動員競技表現,除了依靠科學訓練與先進儀器,心理健康與韌性又該如何評估與鍛鍊?12強中華隊金牌幕後功臣之一,運動心理師彭涵妮,分享如何用她的專業提升團隊凝聚與球員表現。
競技場上全力發揮,突破體能、技術極限的運動員,當在幽微、不顯於外的心理層面遭遇困境時,在場下幫助他們跨越難關的,正是運動心理諮詢師。
在今年棒球12強中華隊奪冠的幕後功臣中,就加入了一位來自國立體育大學的運動心理諮詢師彭涵妮,除了協助球員走出心理壓力專注球場,賽後總是會圍圈聊天、跳舞,彼此打氣的點子,也是出自於她。
年輕球員的心靈導師
第一次見到彭涵妮,她身著一身黑色大衣與皮靴,健步如飛帶著記者走入國體大的棒球練習場,裡面一群年輕選手正各自做著暖身。
彭涵妮將球員拉過來一一介紹:這幾個是U18國手、這個已經與日職簽約、這個已經畢業旅美,在小聯盟打球 一邊介紹一邊關心選手們的近況,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同時身兼國立體育大學球類系教授,彭涵妮平日也陪伴著這群小將,無論是日常訓練或外出比賽,隨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
年僅18歲與日職球隊簽約,畢業於穀保家商的投手陳睦衡回想,在2023年U18世界盃,他因身體狀況不佳,上場前擔心表現不好而感到緊張。彭涵妮敏銳地給予幫助:「當時老師馬上提醒我,先不要想結果,專注在當下。」陳睦衡回憶。
彭涵妮將心理學的技巧融入訓練中,讓學生學會運用呼吸以及正念思考,提升比賽表現。陳睦衡以一個簡單的思考轉換舉例:「老師要我們上場時告訴自己,我要打好球,而不是我不要打壞球。」因為負面的語言反而容易讓人分心。
她對學生毫無保留給予幫助,加上溫暖爽朗的個性,也潛移默化影響了這些小球員。曾是彭涵妮學生,目前正在美職2A奧克蘭運動家隊的莊陳仲敖分享,因為彭涵妮,他隨身都帶著心理書籍在閒暇時閱讀,直到現在遇到心理難關時,也會打電話回台向老師討教。
中華職棒首位運動心理師
除了今年12強,彭涵妮經歷相當豐富,她是中華職棒首位運動心理師,經歷過多支球隊,拿過五枚總冠軍戒指,更曾參與過兩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目前服務於味全龍隊。
但她最初並非心理科班出身。
彭涵妮大學就讀英文系,因為個性外向接觸到運動心理學,加上本就是死忠棒球迷,於是前往美國進修運動心理學。
後在回台攻讀博士班期間,開始參與國家隊的運動心理訓練,並在2010年廣州亞運中擔任棒球隊的隨隊心理諮詢師。這次經驗讓她被看到,受邀協助中職Lamigo桃猿隊的運動心理訓練,開啟了她的職棒之路。
中華隊圍圈的秘密
進入職棒工作後,與今年中華隊總教練曾豪駒曾有合作,成為她加入國家隊的契機。
曾豪駒表示:「大家都是不同隊伍,要怎麼樣卸下心防彼此信任,我覺得需要透過團體課程,所以才找來彭老師。」
彭涵妮坦言,她一開始就觀察到團隊中有兩個問題:一是球員來自不同球隊,彼此不熟悉,甚或是競爭關係,需要盡快建立團隊凝聚力;二是年輕球員較多,且不少是首次參與國際賽,缺乏自信容易緊張。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彭涵妮將味全龍隊圍圈的形式帶入中華隊,並分兩階段凝聚彼此。
初次圍圈時,多數球員都有些困惑及不自在:「他們習慣練習後、賽後洗完澡解散,所以我就在群組上請大家牛棚集合,甚至去一個一個拉過來。」彭涵妮回憶。
階段一:破冰
前期圍圈的目的在於破冰,此時由彭涵妮主導進行團體活動,讓球員們能更坦誠地溝通、互相了解。
例如,某次圍圈探討「適度的緊張」與個人表現,彭涵妮讓球員們從一到十分,定義適合自己的緊張程度,並與眾人分享。
彭涵妮解釋:「我告訴所有人記得這些分數,例如有球員講十分、九分,那他們上場時可以多給言語激勵。有的人是四、五分,代表他需要安靜,不要跟他講太多話。」
透過活動讓他們更了解自身需求,同時也袒露自己真實的一面,建立互助支持的基礎。
階段二:凝聚
球員彼此熟悉,圍圈成為固定儀式後,彭涵妮便退居二線,由隊長陳傑憲接手主持棒,跳舞儀式也是從此時開始,彭涵妮提到:「跳舞是傑憲提議,因為在母隊他就有這種習慣,我也鼓勵他們把各自好的習慣帶進隊內。」
透過點人跳舞、分享心情以及做賽後總結,歡聲笑鬧中,不僅能釋放比賽累積的壓力,球員相處時間拉長,也能有效提升凝聚力。
值得注意的是,圍圈時教練團皆不在場,這是彭涵妮有意為之,讓球員更能暢所欲言,表達真實的想法。
曾豪駒也提到,集訓前期就與彭涵妮討論過,也完全相信他的專業,「當然一開始是陌生的,例如要圍圈手牽手,男生們難免尷尬,」曾豪駒笑著回憶「但後面很自然的大家就牽起來了,這就是信任的感覺。 」
助年輕投手群超常發揮
本次中華隊實力賽前備受質疑,特別是投手陣容普遍年輕,被評為戰力隱憂之一,彭涵妮坦言,她放較多心力在年輕投手們的心理訓練。
她總結投手問題主要分兩面:無法快速進入投球狀態,導致保送率高;失誤發生後無法迅速調整狀態。
如同帶領國體學生,彭涵妮先教導他們深呼吸技巧、意象訓練、正向自我對話等,幫助他們提升抗壓性和穩定情緒。
接著協助選手建立個人化的例行流程 (routine),可以是動作、習慣或語言,上場前按照熟悉的節奏進行準備,穩定情緒並提升專注力。彭涵妮說:「像傑憲在打擊區閉上眼揮棒,模擬擊球,這就是一種意象訓練;而陳冠宇、張奕等投手,在投手丘上各自有特別動作,都是屬於他們的個人流程。」
若發生失誤時,也能透過設定好的流程定神,如一個關鍵字或短句:「過了就過了」、「專注當下」等,快速將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顆球或下一個play。
融入運動員日常,建立信任感
儘管實戰經歷豐富,但談到在這份工作過程中最辛苦的部分,彭涵妮認為是在與選手建立互信關係,要突破運動員的心防沒有捷徑,只能花時間相處。
彭涵妮的行動是:「我會完全融入球隊的生活,跟選手一起吃飯、訓練、住宿,甚至加入他們的休閒活動。」
例如在球隊春訓時,可能從早上六點球員起床集訓,他也跟著起床,一直到晚上球員結束訓練一起吃晚餐,訓練過程中也持續一旁觀察,幫忙撿球等。
長期陪伴,換來的是選手對他的強大信任,不僅比賽問題,有時甚至會找他討論家庭、老婆小孩等,尋求私領域的建議。
彭涵妮說,與一般靜態的心理諮詢不同,運動心理師常要跟著選手上山下海,操累程度讓許多人在接觸實務後反而卻步,目前台灣有執照且具備實戰經驗的人相當稀缺。
她也希望透過這次12強,讓運動選手心理層面的需求,以及其對競賽的影響更為人所知,作為第一個踏進職棒的運動心理師,期許自身成績能為後進打開更寬廣的機會。
#推運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