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userYuEyUe (五月肉包怪)》之銘言:
: 1. 支持維持原本的 私立普遍比公立貴
: 2. 支持新政策 私立統一減免一個額度
: 3. 支持私立減免 但設排富條款
: 順便也討論一下大學數量
: 甲:現在大學太多了,應該加速大學退場
: 乙:現在大學數量太多了,但維持目前政策
: 丙:現在大學數量剛好,維持目前政策
: 回答範例:1甲
三個選項都不支持,應該全面調漲大學學費,讓私立大學學費回歸市場機制。
我基本上保持著「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唸大學」的概念,我相信很多大學生並不是真的想學
習,即便在台大也有許多人不喜歡唸書,只是分數剛好到了,對於自己所讀的科系其實沒
特別有興趣,這不僅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國家投入的教育資源,我相信在私大有更多
這樣的學生。
政策目標是什麼?在我看來應該是減輕私大學生的負擔。但是,政策的手段對嗎?減輕私
大學生負擔是目前最重要的事嗎?大學不是義務教育,如果學生覺得機會成本過高,可以
不要唸、可以唸其他公立學校。如果真的想唸大學、但拼盡全力了還是只考上私立大學,
那確實該幫助他,但現在的政策幫助的是這些人嗎?
當學費再度降低,唸大學的機會成本會降更低,台大、頂大、公立大學、私立大學都會有
更多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唸大學的人去唸大學,因為「反正又不用花多少錢」,高教資源會
稀釋,大學退場會更慢。有板友指出「打開人力銀行,哪個工作不用大學畢業」,但當大
學學費調漲,「唸大學」所要付出的成本增加,高中畢業生會開始思考「我是不是真的需
要唸大學」,久而久之社會風氣就會改變,不會再認為不唸大學是很糟糕的事,就會接受
這只是個人理性決策的事實。
有板友在推文提到,台大學生的家庭所得高於其他頂大,又再高於其他公立大學,又再高
於私立大學。確實,過去駱明慶教授曾研究過這方面的問題,台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在的分
佈比其他學校學生更好,但為何政策不是「補助低收入者」而是「補助私立大學」?我確
實曾有遇過一些同學家裡明明有經營事業,卻能領到以年所得方式排富的教育補助,但我
認為這不是合理的原因,以排富的行政成本過高為由也不是。首先,如果這是主要原因,
難道以「補助私立大學」會是更準確的標籤嗎?第二,其他政府補助也(例如:租屋補貼
)也有以家庭年所得作為排富標準,難道就沒有錯誤認定和行政成本的問題嗎?
那麼我認為執政者應該做什麼?為了避免「真的想唸大學,但真的付不起學費」的情況發
生,執政者應該從獎學金、學貸方面著手,補助「真的需要的學生」。(寫到這邊已經太
長了,就先停在這裡。)
以上一些個人想法,受台大經濟系吳聰敏教授所著之《台灣經濟四百年》最末章〈雁行千
里〉所啟發,剛好吳老師有在自己的網站上傳本章節,推薦給各位板友,也推薦大家完整
看完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