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你中多少保濕陷阱?保濕關鍵總整理!

作者: medream (sayaki)   2017-11-14 20:39:45
這篇寫到吐血三斤 畫圖畫到手抽筋
大家拜託賞個臉,未看也要先推啊XD 不然人家會以為你看不懂喔~
開玩笑啦 看不懂請留言 我再努力講到你懂為止XD
最近天氣轉涼,慢慢進入冬季了,大家也正嚴陣以待,
準備要面對這一季的最大課題:「保濕」。
保濕是皮膚保養的一大關鍵,如果保濕沒有做好的話,
不只會皮膚乾燥,也可能會引發很多問題,像是異位性皮膚炎,甚至是痘痘等
但是我們發現,許多人並沒有完整正確的保濕觀念,因而時常會有皮膚上的問題
今天 Medpartner 就要向各位分享,
保濕最關鍵的概念,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水嫩的度過寒冬!
有什麼問題也歡迎推文提出,我們都會再整理回答大家的~
網頁圖文好讀版:https://tinyurl.com/yay2pzzt
正文開始:
保濕是肌膚保養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幾乎所有的醫師都會告訴你清潔、保濕、防曬是最基礎、也最必要的保養工作。
但是市面上保濕的成分、保濕的產品、保濕的教學百百種,
似是而非的謠言也是滿天飛。
我們常會問病人,你是怎麼保濕的?
結果發現大家對保溼的觀念,常常有很大的誤解啊!
因此團隊的醫師與配方師決定透過幾篇教學文,
更完整讓大家理解保濕這項功課吧!
如果對於防曬知識還不清楚的朋友,建議可以搭配防曬全攻略的幾篇文章閱讀。
https://www.medpartner.club/tag/防曬全攻略/
如果對於清潔做法不熟悉,可以搭配如何正確洗臉以及卸妝的教學文服用喔。
https://www.medpartner.club/face-cleaning-methods-myth/
https://www.medpartner.club/cleansing-oil-gel-cream-cosmetics-acne/
保濕有兩種。一種是「保濕」,另一種是「自以為保濕」。
這不是在開玩笑,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就會發現自己在做很多「自以為保濕」的事情。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啦~
《保濕為什麼很重要?從皮脂膜與角質四大流程談起》
照規矩,從最基礎的皮膚生理告訴大家為什麼要保濕。
皮膚的天然保濕能力主要來自角質層「外」由皮脂腺分泌的一層薄薄的皮脂膜,
以及角質細胞「間」由角質代謝中自然產生的脂質與天然保濕因子共同構成。

皮脂腺會在表皮的開口分泌出皮脂,
這些油脂會自然散佈在皮膚表面產生「封閉」的作用,可以降低水分的蒸發。
像是三酸甘油脂、蠟酯、脂肪酸…等都是皮脂的主要成分。
皮膚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角質層,由死去的角質細胞構成。
雖然角質層是一層死細胞,
但卻擔負了作為皮膚最外層屏障的重要工作,其中一項就是保濕。
如果沒有皮膚,人體的水份很快就會散失而死亡。
所以要談保濕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角質」這曾組織是如何運作的,
了解之後,保證你不再覺得它只是一層死細胞,
而是該每天要感恩角質、讚嘆角質啊!
(不是亂說的,當年在醫學院念到這段,真的覺得太神奇了!)
角質的形成有四大流程,每個流程都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以下我們依序簡單說明。

表皮的最底部是基底層,在基底層的更深部就是真皮層。
基底層會分化出角質形成細胞,在分化以及移動的過程中,
逐漸吐出一些細胞內的成分,漸漸變薄,到最後連細胞核都會消失,
形成上圖中沒有細胞核且扁平的角質細胞。
基本上角質細胞是一層死細胞,
但卻肩負了阻隔外界的細菌、病毒、髒污,以及保濕的重要工作。
這樣看你可能比較難理解為什麼可以保濕,請繼續看下去。

在角質形成過程中,角質形成細胞中會逐面分泌出一些內涵的油脂成份
填充在角質層的細胞「之間」。

另外角質形成細胞也會分泌出一些天然保濕因子。一樣會儲存於角質細胞之間。

這些天然的脂質包含了神經醯胺、脂肪酸、膽固醇、甘油酯等成分。
而天然保濕因子則包含
各種胺基酸、鹽類、醣類、乳酸、PCA、醣類、氯、鈉、鈣、鎂等多種離子以及尿素。
脂質的成分可以避免水分散失,天然保濕因子則能在角質層間抓住水分。
再搭配角質細胞本身的物理性阻隔,
就像是「磚塊」與「水泥」一樣,成為人體最外層的屏障。

角質流程是一個自然的循環,有新的角質生成了,就有舊的角質代謝掉。
保濕有沒有做好,牽涉到能不能自然、順利地脫屑。
如果角質層的保濕狀況良好,胞橋小體就可以正常分解,
這時候脫落的角質就會非常非常細緻,肉眼幾乎是看不到。
如果角質層的保濕狀況不足,胞橋小體沒辦法正常分解,
就會掉下一整片的角質,肉眼上就會看到明顯的皮屑產生。
《保濕沒做好會發生什麼事?什麼狀況要保濕?》
基礎的保濕沒有做好可以怎麼觀察呢?
上面有寫到角質的「脫屑流程」,如果保濕不足,角質就無法自然順利代謝,
因此保濕不足時,皮膚最常看到的狀況就是乾燥、粗糙,
甚至是細細白白的鱗片狀剝落(Scaling)或薄片狀剝落(Flaking)情形。

正常的表皮含水量,會由內而外逐漸減少。
最底下的基底層可高達 70%,但到角質層就剩下 20-35%,
如果角質層的含水量減少到 10% 以下,胞橋小體就沒辦法正常分解,
也會看到明顯的乾燥變化,例如脫屑反應。
有許多皮膚疾病都跟保濕有關,以下我們舉幾個例子,
想請大家快速看過照片,然後想想這些疾病有哪些共同之處?
首先來看看在嬰兒及青少年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
https://www.medpartner.club/atopic-dermatitis-care-cure/

異位性皮膚炎,手部。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再看看脂漏性皮膚炎。
https://www.medpartner.club/seborrheic-dermatitis-care-treatment/

脂漏性皮膚炎,頭部。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Seborrhe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還有盛行率超高的汗皰疹。
https://www.medpartner.club/pompholyx-cause-care-treatment/

汗皰疹,手部。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Pompholyx, CC BY-NC-ND 3.0 NZ
以及大家最熟悉的青春痘。
https://www.medpartner.club/acne-cure-care-myth/

青春痘(痤瘡),臉部。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Facial Acne , CC BY-NC-ND 3.0 NZ
在這邊我們沒有要分別解釋每個疾病的詳細機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上面的超連結去完整了解。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疾病的病灶共同點就是都會看到「發炎反應伴隨皮膚脫屑」?

正常的角質層應該排列整齊、水分飽滿。
但是因為外力或者疾病的因素,引起了發炎反應,角質層會變得脆弱。
而脆弱、不健康的角質層就更無法發揮保濕作用,因此更容易缺水,
進而再讓角質的受損更嚴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在上述的疾病中,適度的保濕通常有幫助,
甚至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會需要積極的濕敷療法來協助治療。
https://www.medpartner.club/wet-wrap-therapy-atoptic-dermatitis/
看到這,相信你就更了解角質層以及保濕對皮膚的重要性了。
下次如果有人一直鼓吹你「去角質」,
趕快丟這篇去角質有沒有用?不要亂搞,護角質才對!給他看看啊~
https://www.medpartner.club/skin-whitening-face-exfoliaxtion-myth/
但光知道保濕重要是不夠的,你還是得知道怎麼選擇自己的保濕產品。
但市面上的保濕成分琳瑯滿目,許多人的梳妝台上擺滿了各式保濕產品,
但如果根本不認識成分,往往你只是「自以為保濕」,
不相信的話我們繼續看下去。
《保濕劑分兩大類,潤濕性跟封閉性,你認識哪些?》
保濕成分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大類,
基本上可以對應到正常生理的「皮脂」以及「角質細胞間保濕因子」,
以下分別介紹給大家。
‧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
在「皮膚表面」及角質層之間形成疏水的薄膜,阻礙水分蒸發。
概念上接近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膜的功能。
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凡士林、羊毛脂、角鯊烯…等等
這些摸起來油油的成分,都是封閉性的保濕劑。
以下列出常見的封閉性保濕成分給大家參考。

‧潤濕性保濕劑(Humectant):
可以在角質層「外」或角質層「間」吸引水分。
但如果僅使用潤濕性保濕劑時,可能會將水份從真皮吸收到角質,
但隨後因為缺乏阻礙水分蒸發的能力,反而導致更多經皮膚的水分散失。
研究認為外界相對濕度超過70%時,才比較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常見的潤濕性成分有玻尿酸、甘油、PCA、尿素…等成分。
以下列出常見的潤濕性保濕成分給大家參考。

在這邊補充一點。在複雜一點的分類中,
有時會把保濕劑多分出一種叫做潤膚性保濕劑潤膚性保濕劑(Emoilent),
它本身不具有明顯的補足生理性保濕的功能,
但可以對保濕產品達到「修飾」的作用。
主要是靠著讓油脂平均分散,填補角質層表面粗糙不平之處,可以讓皮膚摸起來更平順。
根據性質的不同,
還可分為防護性潤膚劑、收斂性潤膚劑、脂肪性潤膚劑、乾燥性潤膚劑等等。
常見的潤膚性保濕劑有矽靈、荷荷芭油、丙二醇…等等。
以下列出常見的潤膚性保濕成分給大家參考就好。

看到這,聰明的你大概就會知道重點是什麼了。
你可能常會聽說保濕除了補水,還要「鎖水」,不然皮膚會越來越乾。
比較精準的說法是「補水」的概念就是使用「潤濕性保濕劑」,
而「鎖水」的概念就是使用「封閉性保濕劑」啊!這樣有沒有更清楚了呢?
講了那麼多重點的基礎知識,那如何應用到生活上呢?
以下幾個觀念幫大家整理一下。
1.如果皮膚看起來水分飽滿,摸起來平順,也不脫屑。
那代表天然保濕因子跟皮脂都充足,並不需要特別強化保濕。
2.如果皮膚摸起來粗糙、脫屑,
那可以使用「潤濕性」保濕劑搭配「封閉性」保濕劑的產品來補水及鎖水。
3.潤濕性保濕劑單獨使用可能反而會增加皮膚水分散失。
除非外界相對濕度超過 70% 才比較安全。
4.潤濕性保濕產品跟封閉性保濕產品可以是同一項產品,
或者是兩樣甚至多樣產品的組合。但整體配方必須要合理,並儘量精簡。

透過以上的觀念,你就可以理解,
為什麼醫師不會建議你在臉上噴保濕噴霧,然後期待達到保濕效果。
因為那基本上就是水的成分,了不起有些添加了一點點潤濕性成分。
如果你只是要噴濕之後比較好上妝,那你用這產品沒問題。
但是期待保濕?趕快翻到背後看產品成分,對照文章上去對看看吧~
看到這大家有沒有發現,
我們做這麼多事,重點都是想強化保濕功能,或是彌補已經缺損的保濕能力。
阿結果偏偏就是會有人超熱愛天天去角質啊、
或者是抹濃妝再用超強的洗卸產品過度清除天然的皮脂,
最後再去買超高價的保濕產品,結果根本不懂保濕原理花了大錢還傷皮膚。
角質層跟皮脂膜還是「天然的尚好」~好好保護它,不要再傷害它啦!
當然有關保濕成分,絕對不是這麼簡單而已。
今天講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分類跟原則。
接下來我們還會分幾篇文章,
分別介紹一些重要的保濕成分、以及更進階的功能性保濕觀念介紹,
與相關迷思的破除。
Reference
1.Cosmeceuticals, 3rd edition
2.台灣藥粧品學研習專業小組討論講義(邱品齊醫師提供)
3.化妝品化學 Cosmetic chemistry,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