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皮膚油水平衡?外油內乾?醫師完整說明

作者: medream (sayaki)   2017-11-20 21:40:15
上週我們發了保濕全攻略的文章後,很多版友們寄信來問我們很多延伸的問題,
可見保濕真的是大家很關注的議題啊!
因為這樣,網路和媒體上也充斥著各種保濕保養的傳言。
最常見的一種是關於「油水平衡」的說法,
或是皮膚很油,但是又會乾到掉屑是因為「外油內乾」,還要再擦特殊的保養品才可以?
這些常見的觀念其實有很多問題。
而皮膚的油和水分,是保濕很重要的一環,
今天我們就要來完整說明,皮膚油分和水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讓大家不會再被保養品的話術騙了!
有什麼問題也歡迎推文提出,我們都會整理回答大家喔~
網頁圖文好讀版:https://goo.gl/ZsDsE1
正文開始:
適度清潔洗臉、
https://www.medpartner.club/face-cleaning-methods-myth/
適度保濕、
https://www.medpartner.club/moisturizing-care-introduction/
積極防曬
https://www.medpartner.club/sunscreen-test-result-update/
是做好皮膚保養的三大基本功,其中保濕產品又是其中分類最細最複雜的,
各種有關保濕的迷思與都市傳說更是數不清。
在上一篇文章提到保濕的完整基本概念後,
果然引起大量網友追問了許多進一步的問題,接下來我們會逐步完整揭秘。
在保濕這個領域,最常被提到的就是油水平衡還有外油內乾的說法,
相信大家多少都在網路上看過類似的討論,或有銷售人員對你說過這類的話:
「你皮膚看起來油油亮亮的,但是卻還會脫皮,你這就是油水不平衡。」
或者也有人會說:「你這就是保濕不足,所以皮膚代償性出油,
所以才會看起來又乾又油。」
接下來你可能還會被做一堆檢測,再加上一連串的話術,
最後就莫名其妙抱了一堆產品回家,至於之後皮膚有沒有變好?
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但是到底油水平衡是什麼?或者說,到底有沒有油水平衡這件事情呢?
外油內乾到底又是怎樣?
今天 MedPartner 團隊要來告訴大家有關油水平衡的真相啦!
《保濕中的油水平衡是什麼?要先知道皮膚的油與水是怎麼來的!》
保濕超重要,大家都知道。
但當人家在跟你講一堆什麼油水平衡的時候,首先要先搞清楚,
你臉上的油跟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再複習一下,先從油講起吧!
正常角質細胞在代謝過程中,會逐步釋放出生理性的脂質
(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等等),這些主要分布在角質細胞間。
而皮脂腺也會分泌出各類的油脂
(蠟酯、角鯊烯、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分泌在皮膚的表面。
再加上你自己塗抹上去的各種油,以及臉部清潔時移除掉的油脂,
以上過程就構成你臉部的油脂平衡。
https://imgur.com/Y6lKtPK
而皮膚的水是怎麼來的呢?
基本上在真皮層以下,皮膚的含水量可高達 70%,而越往外層就越低。
在角質層中,正常人的角質含水量是 20-35% 左右,
研究認為如果角質含水量低於 10% 時就會產生乾燥性的變化。
在角質代謝的過程中,角質細胞會釋放出角質素,
絲蛋白也會分解成多種胺基酸,另外還有尿素、乳酸,等等代謝產物,
這些都形成角質內的天然保濕因子。
這些天然保濕因子因為分子的特性容易吸住水分,
因此可從底下的真皮層吸收一些水分,或把皮膚表面的水分抓來潤濕角質,
或者在相對濕度很高的狀況下(通常相對濕度要大於 70%)可以抓住一些空氣中的水氣。
當天氣乾燥、天然保濕因子不足、正常皮脂或封閉性的保濕劑不足的時候,
角質內的水分就無法留住,傾向散失到空氣中,
這時候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的現象(最常以輕微脫屑或出現暫時性的細紋表現),
而皮膚乾燥又會進一步影響角質的代謝過程。
大家趕快回去複習角質的四大流程,如果過度乾燥,讓角質流程受影響,
那麼上面提到的天然保濕因子還有角質間的天然脂質的合成都會跟著出問題,
所以乾燥這件事情會讓你的「油」跟「水」都變少。
有時候我們會從保養品中補充一些可滲入角質層的潤濕性保濕劑成分,
或在皮膚表面塗抹一些像是膠原蛋白、玻尿酸這類的大分子潤濕性保濕劑,
這些成分分別可以在角質或者是皮膚表面多抓住一些水份。
但這還另外需要一些偏油的密封性保濕劑
(常見的有凡士林、羊毛脂、角鯊烯...等成份),
否則抓住的水分還是會散失到外界環境中喔!
https://imgur.com/lmnGjny
分別了解了皮膚的油跟水是如何達到平衡的,大家一定會接著想問,
那油跟水之間會互相影響平衡嗎?
一般大家在傳的油水平衡,
主要講的是「缺水時,皮膚會分泌更多油脂來達到平衡」。
目前在相關的研究中,並沒有找到明確的相關的證據。
因此「保濕不足時,皮脂腺會分泌更多油脂來幫助保濕」,這句話不是正確的。
刺激皮脂腺分泌原因主要是賀爾蒙(雄性素為主),雄性素越高,皮脂分泌越多。
另外溫度愈高,也會讓皮脂分泌增加,有些研究指出氣溫每升高一度左右,
皮脂分泌會上升大約 10% 的量。
另外壓力、睡眠、高升糖值食物、刺激性食物...等都與皮脂腺分泌的增加有關。
看到這,做個總結:油水平衡是個錯誤的說法。
臉部的保濕是由角質間的天然保濕因子、角質間的生理性脂質、
皮脂腺分泌在表皮外的油脂,三大部分共同組成。
目前研究認為,皮膚中的油跟水兩個系統是偏向「各自獨立」,但共同產生保濕效果。
任何一個部分產生了失調,就會影響整個皮膚的保濕能力。
而市售的保養品在保濕上的意義,就是當皮膚的保濕系統失去平衡時,
針對不平衡而產生的功能性缺損,透過保養品成分本身的性質來加以補足。
https://imgur.com/sIcdIst
在四肢屈側(膝蓋後方)的異位性皮膚炎。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舉例來說,上圖的異位性皮膚炎是個複雜的疾病,
https://www.medpartner.club/atopic-dermatitis-care-cure/
從小孩到成人都會發生。但某些研究發現,
這類患者常有神經醯胺(角質間生理性脂質中的一類)的缺乏,
因此有些藥妝品就會針對缺乏的神經醯胺加以補充,達到緩解疾病的功效。
又譬如有些人皮膚非常乾燥,缺乏正常的皮脂,因此封閉性保濕的能力不足,
但其他各方面都很好,這時候只要薄薄擦上一點點凡士林,
補足封閉性保濕的效果,皮膚乾燥就能獲得改善。
但別看了就立刻衝去買這類保養品喔,實際上保濕的問題很複雜,
一定要完整了解自己的皮膚到底缺了什麼,才有機會挑到正確的保養品啊!
《保濕中的外油內乾又是什麼狀況呢?》
如果皮膚真的是又油又乾,那要觀察是出現在「同一區域」還是「不同區域」。
「不同區域」某些地方油,某些地方乾,最常見的原因是正常皮脂腺分布的關係,
T 字部位比較油,而兩側臉頰皮脂腺少就會比較乾。
這是不少人都有的現象,也常被稱為「混和性肌膚」。
雖然不是最佳的膚況,但這基本上還算是正常的皮膚狀態,
只要在偏油的地方控油,在乾燥的地方做好保濕就行。
而「同一區域」出現又油又乾的情形,那就要思考到底發生什麼問題了。
通常皮脂分泌正常或多一些的區域,皮膚是不應該乾的,
因為正常生理性的皮脂,可以發揮封閉性保濕劑的效果,避免皮膚水分蒸散。
會出現又油又乾,通常代表著
「雖然皮脂很多,但底下角質層的天然保濕因子與生理性脂質平衡出問題,
導致角質層無法抓住水分」。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下圖的脂漏性皮膚炎就常出現在皮脂腺分泌旺盛的的部位,
臨床上看起來常是油油的,但底下伴隨著乾燥的脫屑。
https://www.medpartner.club/seborrheic-dermatitis-care-treatment/
https://imgur.com/Zjb42ur
成人臉部的脂漏性皮膚炎,在眉毛及鼻翼兩側出現發炎以及脫屑反應。
Photo Credit:DermaNet New Zealand, Seborrhe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像是脂漏性皮膚炎這個疾病,
可能跟皮脂分泌過多、皮屑芽孢菌的感染以及發炎反應有關。
如果我們只想努力把過多的皮脂洗掉,卻忽略了皮屑芽孢菌以及發炎反應的控制,
就算你把油脂洗掉了,油脂也會再分泌出來,但底下的發炎感染仍會持續,
導致角質層的代謝異常,角質間的天然保濕因子和生理性脂質不足的狀況下,
角質層就很難抓住水分。
這樣的狀況你再把皮脂過度清潔了,反而是讓乾燥的情況雪上加霜啊!
即使不是脂漏性皮膚炎的患者,如果常常過度清潔,
把表面的正常皮脂膜洗得太徹底,就會讓天然的封閉性保濕功能降低,
角質層水分容易散失,接著進入保濕不足的狀態。
保濕不足時,角質代謝就會異常,
角質間的天然保濕因子和生理性脂質就無法正常分泌,角質的保濕功能就會惡化。
接下來就是覺得油 → 狂洗臉 → 皮脂過度清潔 →
表皮的封閉性保濕能力不足 → 角質乾燥導致角質流程不正常 →
生理性脂質跟天然保濕因子分泌不足 → 角質層的天然抓水能力下降 →
皮膚更乾,但油脂仍然會分泌→又覺得很油瘋狂洗臉的可怕惡性循環。
https://imgur.com/tn9TCYq
《保濕想做好要先建立正確觀念:缺油補油、缺水補水、有病就要看醫生!》
保濕的觀念看到這,至少你已經理解「油」跟「水」在皮膚下是各有各的平衡。
所謂的「油水平衡」跟「代償性出油」不是正確的觀念。
想要做好保濕,
最重要的是維持角質層中的天然保濕因子與生理性脂質和表皮的皮脂在平衡的狀態。
看到油膩的皮膚,大家常會覺得不開心就過度清潔,但最後常常弄巧成拙,
反而讓皮膚越來越乾,但也沒變不油。
如果真的太油,可以調整生活習慣,或合理使用抑制皮脂腺分泌的產品或藥品。
如果是疾病的狀態,通常不是單純自己清潔、保濕就可以處理的,
在醫療人員的指導與治療下,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如果這樣再不懂,那就是這句話:
缺水就補水(視膚況選擇潤濕性保濕劑或封閉性保濕劑)、
缺油就補油(看是皮膚表面還是角質間的生理性脂質)、
油多就控油,
https://www.medpartner.club/oil-control-cosmetics-myth/
有病就要看醫生!
這篇文章的觀念真的很重要,建議你把相關延伸閱讀的文章都看過,
相信會對皮膚保養有更完整的認識喔!
Reference
1.Cosmeceuticals, 3rd edition
2.台灣藥粧品學研習專業小組討論講義(邱品齊醫師提供)
3.化妝品化學 Cosmetic chemistry,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topic dermatitis
5.Uptodate:Patient education Eczema (atopic dermatitis) (The Basics)
6.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eborrheic dermatitis (including dandruff and
cradle cap) (Beyond the Basics)
7.Uptodate: Seborrheic dermatiti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8.The Clinical Relevance of Maintaining the Functional Integrity of the
Stratum Corneum in both Healthy and Disease-affected Skin.
J Clin Aesthe Dermatol Sep 16, 2016
9.Cook BA, Warshaw EM.
Role of 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 a review of pathophysiology, safety, and efficacy.
Am J Clin Dermatol 2009; 10:103.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