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從哪看到 The Ordinary
帶起了品牌重視成分的風潮
那我想外國近幾年流行的皮膚科醫師網紅
應該對購買保養品的務實化有一些貢獻吧
自己比較常看的有
Dr. Dray, Doctorly, The Budget Deramtologist
從這些人得到的知識
1. B3不是越高濃度越好
實驗上認為較佳的濃度是5%左右
效果好 而且刺激性較低
濃度變高刺激性會變強
因為這樣我就不買寶拉B3 10%了XD
真的有點刺激
而且現在各家品牌的新品B3都加到爆
有時候要找沒B3的還比較難XD
也不用買貴鬆鬆的寶拉了
2. 胜肽抗老的證據 還是有爭議
有不少研究是廠商贊助的 所以信一半就好
但應該至少是有保濕效果的
3. 皮膚很乾的話 可以用slugging方式保濕
也就是在保養最後一步驟 用凡士林/開價各家的油膏
之類的鎖水產品薄擦
親自嘗試 真的是這樣 後來乳液乳霜都隨便買
反正最後上一層CeraVe或Aquaphor的油膏就搞定
4. 抗老來說 第一代A酸研究很多 有大量證據佐證
第三代A酸研究較少 A醇又更少
但整體而言A家族都比其他成分更可能有效
5. 純維他命C很難調配成易於吸收的類型
修麗可算是極少數有大量第三方研究 證實抗老有效產品
這牌子還申請專利
所以建議買大牌 比較有可能有效
(或是被修麗可告過的可以一試XDD)
6. 吸水保濕劑 甘油就很棒了 玻尿酸不一定表現比較好
可是甘油太便宜了 沒話題性 所以很少廠商主打這成分XD
我自己買過純甘油 會拿來混化妝水 真的超有用
就是有點黏 使用量要斟酌
7. 美國販售的防曬產品 防曬成分很老派
是因為FDA太官僚的關係
核准防曬的方式跟核准藥品一樣太過嚴苛
所以廠商不想花這個錢
想買比較新的防曬成分 建議買美國以外的產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些醫師網紅影片?
有沒有獲得哪些刷新觀念的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