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API、製劑、公司方角度來回應這篇
※ 引述《bms ( )》之銘言:
: 造成現今原廠藥商在台灣待不下去的窘境
: 最重要也是無法改變的因素是 健保
: 大家都知道每個藥物要在台灣賣除了許可證之外
: 還要跟健保局申請健保價
: 目地是醫療院所開藥的時候不用跟民眾收費 而跟健保局請款
: 經濟學裡這種模型稱之為壟斷市場
: 因為市場就只有一個買家 他想買多少就多少
: 不進健保市場就幾乎等於不用在台灣做生意
: 而最令人詬病的是 健保藥價每年都會調降
: 美其名曰 為了社會大眾能夠以更便宜價格買到藥品
: 十幾年下來 每項藥品價格越來越低
: 廠商沒有利潤就裁撤業務單位 推出台灣市場
: 健保藥價調降的標準基本上是沒有極限的
: 能多低就多低
: 我進藥業一開始是跑Antibotic
: 經手的藥劑是ICU MICU常用的廣效抗生素(重症病人會用的)
: 當初進台灣一劑價格破千
: 十幾二十年下來我接的時候健保價已破百
: 然後醫院採購價原廠藥是健保價7折至8折
: 學名藥3折至5折
: 要離開時這劑抗生素賣價已跌破50元
這價格掉落的模式很熟悉,是不是penem類的?
我在這塊待過一段日子,從API到製劑,價格從破千做到O百
以國際上來看,還是有利潤,而且利潤還不錯,
原廠時期破千是因為有專利保護,且要回收開發成本,
超高毛利是誘使開發新藥的原動力!
台廠會賺不到錢,跟一直出包比較有關係。(不好多說.....)
: 請問這種價格要怎麼養業務團隊?
單一品項,要面對的是國際市場,
越成熟的商品與市場,留給業務的利潤空間與分紅本來就會變低
業務團隊要有自己的定位,
公司方也是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業務,
根據各時期的策略與籌碼不同,
業務與公司方分分合合,很正常。
: 最近疫情不是普拿疼Acetaminophen 很夯
: https://www.nhi.gov.tw/QueryN/Query1.aspx
: 知道這個藥物在醫院開一顆健保價不到一元嗎?
: 連我當初待的學名廠都不做的
: 現在藥不是比糖果還便宜 是比糖果上的塑膠包裝還便宜了
就算一顆幾角,利潤還是很高,
之前待的幾間公司,我都被指示做過成本分析,
從原物料成本、進貨檢驗、環境監控、製程中分析、支援系統運作、
產品檢驗、各類型確效成本攤提、人事費用X2、運送、留樣、生產耗損等
(還有一些不能講的)
加總後,各種藥利潤都很好啊~
有的廠這種貨不做,是因為接不到單(原因很繁雜)
因為大家都在做,初期沒卡到位,
一年僅接個一兩單,會被確效成本吃掉利潤。
所以老闆和業務都會用這種話術:這健保價很低,我們不屑做!
實際上是接不到單,確效批次都賣不完~(笑)
: 其實外商藥廠的業務團隊是很優秀的
: 一個新藥進來台灣 3-5年就可以完全找到潛在病人數量
: 什麼意思
: 基本一個藥品有與之相對應的indication
: 假設這個疾病台灣就是30w人有
: 在沒有競爭對手的狀況下 幾年內基本上就可以找到這30w人
: 但是 成長就到這邊了
: 外商就是看數字 你就算100%市佔明年GM還是要求成長
: 再加上健保開始砍價 請問這時候怎麼辦
: 主管就開始調動區域人力 半年一小輪 一年一大換
: 美其名曰 讓你更加熟悉不同體系醫院的生態
: 其實就是業績達不了 也沒有位置給你
: 就換個人換個區域看看會不會有意外的收穫
: 對上交代他有在‘管理’ 有在’做事‘
: 事實上這就是個死局 做什麼都是苟延殘喘 最終還是整條pipeline都會被裁
: 對於新人來說 業界的標竿外商都這樣了 你還能期待有什麼好的發展
: 對於在業內的人來說 如果轉換成本太高
: 在經銷台廠的話 真的不如好好待著 佔到位置 穩穩做 爽爽過 至少不會朝不保夕
: Sales function如果未滿30歲 我當初規劃是直接去中國唸MBA 畢業之後找當地marketing
: 職務 年薪基本有200 而且中國市場幅員廣大 老人化且未開發 光吃醫藥紅利就能吃一輩
: 子
: 推薦CEIBS
: 後來發現去新加坡唸MBA目標東南亞APEC也是可以
: Marketing function 請好好跟GC APAC的人合作 有regional headcount 產生就請他們幫
: 你內推 這也是最快能離開台灣市場的方式
: 現在只有你的業務內容有cross region的都很搶手
: 以上 大概是我對藥廠的觀察
: 最後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
看老闆做國外市場會分區給業務跑,
跑的動就就繼續,跑不動就換人或換合作夥伴,
就像賣糖果賣玩具,只是技術門檻高一些,
利潤高,所以"公關"手法與費用都比較精彩
要高利潤,就往專利藥、新藥、孤兒藥這些公司發展
當產品成熟、過專利期、競爭者眾,業務端的利潤下降是正常的,
想維持極高薪,換一間就行了~
====================================
至於健保砍價這部分,我另外拉出來講
生產成本,政府那端都有在精算,
當初為了因應這部分,我任職的幾間公司都精算過,
毛利率都很好,當然前提是有一定的量。
也會給原廠較高的健保給付價格,
而台廠藥,只要往規模化生產,利潤都十分可觀。
會唉唉叫的大多是<雜貨店藥廠>
和少數出來帶風向的<外國原廠>
先說雜貨店藥廠,
就像我前面說的,太多人做,搶不到量,甚至連確效批次都賣不完,當然賺不了錢~
外國原廠部分,
很多上新聞只是公關手法,一種談判的施壓技巧,
印象中,外國原廠規模化生產,其實成本比台廠還低很多,
一大堆都在叫,但退出的只有毛毛的那幾個~
這種成熟商品,
因相對分紅少、獎金低
向來業務要推不推的,
公司這方面有另一種管理手法,我就不多說了,
因為這版上好像大多是業務、CRA相關的人在看......
作者:
sassuck (SAS好笨)
2022-06-12 22:37:00版上好像確實CRA比較多...
作者:
wwwwwwww (愛情不能只是習慣)
2022-06-12 23:39:00拜託大大還是分享一下,畢竟不是新進都只對臨床試驗有興趣,我雖在臨床試驗界但是對聽鄰近產業的分析也是很有興趣的
好文,不過請還我Clarinase來(台廠藥就別了)
作者:
chairman (無止境的奮戰)
2022-06-13 10:15:00以外商藥廠而言,健保砍價本來就不見得會導致本地業務整個退出啊,畢竟能賣多少是多少,少賺總比沒賺好,但是將本求利的結果,價格沒競爭力的產品當然就不進(Clarinase之類),健保核價爛的新藥就等個五年八年國外主要市場都賣得差不多,再來折價賣給台灣。比如肺癌神藥泰格莎,台灣上市時間比對岸中國都還要晚三年這種制度下,外商藥廠當然很難做,過專利的要跟台廠廝殺,新藥又卡核價進不來不過話又說回來,台灣臨床試驗環境比起十幾年前進步也真的非常有限,來擠CRA這條路也不見得比較輕鬆啦
作者: Qaaaa (小Qa) 2022-06-13 17:06:00
我只好奇 如果都市佔百分百了 還要增加是希望更多人得該病?不然這萬全不是業務的事情啊 都已經跑到市占百分百了還是說一筆生意只做三年三年內如果市佔衝到100業務就沒用了如果真如此那還不如慢慢衝業務 10年再市占100就好至少十年內不會失業
回樓上 一個藥上市公司不會有時間讓你慢慢衝 target一下就灌下來 沒有成長就是被盯
Tagrisso台灣應該是2016拿藥證,2020納健保,中國2017拿得藥證,主席大可能記錯了,再說除非是ra submission strategy或是疾病市場,很難想像台灣上市會比中國晚。不過同意主席大說的,臨床試驗界也沒多好,只是受到這一些東西的影響比較晚而已,加上這幾年疫情紅利,塑造臨床試驗蓬勃發展的假象,但當國外漸漸恢復正常,或是創造出新常態,台灣的機會還剩多少
作者:
MrYao (Key)
2022-06-14 12:16:00謝謝分享 資訊量很大!
感謝前輩分享,想跟前輩們詢問,如有藥師牌,未來發展的話,RA跟MKT何者發展比較好呢?
作者:
chairman (無止境的奮戰)
2022-06-14 13:05:00樓上b大,我說的就是上市時間啊,台灣拿到藥證到上市卡了快四年不是嗎?中國2017拿到藥證,沒記錯的話同年或是隔年初就上了幾個省的醫保了,比台灣早兩三年上市是肯定的,那幾年台灣的肺癌病患只能自己想辦法去對岸買按照現在的趨勢,未來這種類似的案例只會越來越多,反正藥證先給你了,給付delay多久好像就沒人關心剛剛隨便找了一下就找到兩個癌症新藥中國比台灣早上市的例子,Xpovio跟Brukinsa,這兩個藥都是FDA在2019年就核准的,中國已上市但台灣應該連藥證都還沒拿到
作者: insbps (insbps) 2022-06-15 10:55:00
推推,好多前輩討論長知識
作者:
Ithilloth (Ithilloth)
2022-06-19 21:44:00泰格莎很快上市,是健保卡很久
作者:
plokmij (小樹)
2022-06-19 22:31:00泰格莎健保殺的太狠,基本上是賠錢在賣的
作者:
plokmij (小樹)
2022-06-23 15:12:00你可能要思考的不是原料或運輸能補足成本就不算賠錢,而是沒辦法support現有全team的人員及行銷研究花費對公司來說就算是賠錢的一種,所以才會有這麼多藥會被委託給代理商
想太多了啦 真的賠錢就會縮編了AZ 的三高產品人員數還大於肺癌呢比較賺錢嗎?原廠預算是一包要下來後看怎麼做事而已會賠錢就不會發預算給你真的不划算馬上就收了 管你營業額幾億一個小分子藥物訂價比免疫製劑還貴技術門檻比較高嗎? 不都金錢遊戲而已一樣在中國只拿第二線給付 訂價就可以半價亞太區都賠錢在賣?講半價還是客氣勒國外不願意為了台灣降價 就說健保多糟糕怎不說給付了後 限縮所以其他藥物的給付總額其他新藥要進健保都還要先看高價新藥的臉色不要公司說什麼就信什麼…訂價合理的話 怎麼會當初自費一直推不動又想吃健保豆腐 又嫌健保有問題 好像很崇高健保會爆最大問題是過度鼓勵開發廠 打擊學名藥吧
在台灣自費本來就很難推啊 不要說貴鬆鬆的抗癌藥 光是一個月1.2000的都很難讓病人掏錢
在臺灣自費本來就很難推+1 而且為什麼藥品廉價要當成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別的產業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共富貴吧?只有公司賺錢了才有能力再投入研發,整個圈子才會欣欣向榮而不是一片慘澹
作者:
chairman (無止境的奮戰)
2022-06-24 19:04:00基本上,世界上所有在新藥研究領域先進的國家新藥價格絕對沒有便宜的,要專推學名藥把所有藥價壓到最低也行,代價就是以後什麼新藥新醫材永遠都要等國外上市賣了五六年專利都快過了才會進來台灣這個雞肋市場,這樣對於民眾到底是好是壞,大家自有判斷。新藥drug lag的問題,在台灣因為少子化開始發酵,繳健保的人越來越少用健保的人越來越多,未來只會更加嚴重,泰瑞莎這個例子極有可能不會是個案,而是未來新藥給付卡關的常態。
給付卡關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就算是過專利原廠藥 在台灣還是可以爽太久自費難推不適用於泰格莎 當初印度學名藥一個月2-5萬賣的嚇嚇叫然後共同富貴不是提高藥價就可以共同富貴以這顆小分子化學合成藥來說 病人又好收 研發費沒有特別高 只是療效太好 好賺 可以訂天價不怕你不買單而已議題太多 不過講的原廠多可憐 倒是浮誇了把那些legacy product都撤出台灣 很快健保就有錢給新藥給付了只是很多人會沒工作 不會有人搬石頭砸自己腳拿出來討論說到底 也沒人真的想要解決問題 過一天算一天 互相靠北健保制度就好都忘了說這藥第二期試驗還沒做完就給證了 提早好幾年開賺 還是選擇開天價 個人覺得某種程度也算是綁架病患吧然後好像大家沒有理解 學名藥是過專利以後才能賣 所以推不推廣學名藥 和新藥在台灣專利起內的爽度無關 爽度沒有改變 所以原廠頂多就是維持一樣的進入台灣市場意願如果一剛開始就不想進台灣 那五六年後更不會想進 然後專利是20年 像泰格莎這種的話 上市五六年後 還離專利到期很遠
一碼歸一碼啊 你的概念是回歸市場 那應該是要取消健保自由市場競爭啊 只能說藥品不是快速消費品就是了不過台灣就是因為有健保 原廠才好估計市場 搶佔市場快速把握度高就是了 大家都希望吃健保當然照健保規則走啊那在健保規則底下製造出今天狀況的 高價新藥怎麼能躲掉這槍?阿被砍價本來就剛好而已 健保規則明明白白說好怎麼砍價看了規則後進場 然後嫌規則不好?對台灣市場budget impact太大不就表示背離台灣合理價太遠 不給給付還好吧 後來也開了專案進口的漏洞 然後廠商最後就受不了降價進健保 沒有空間?台灣沒有 中國就有?阿研發很辛苦 成本假設真的神高 然後訂天價 沒人能買單然後賠錢 啊不是應該檢討公司嗎 研發出沒辦法賺錢的藥這種公司會被股東罵爆吧 難道檢討國家不配合?有啦 為了病人著想國家還是可能買單 回頭說來 藥品有必要性和道德問題 所以不能真的完全放任自由市場啊訂價太高被嘴怎麼了嗎?雞排一片賣你500你不嘴嗎台灣像印度一樣藥品沒有專利問題其實也能解決所有問題吧只是原廠和選民會不高興而已 處處都馬是無形的手這世界有什麼事情是沒有無形的手的嗎….
我是覺得啦 你忽略了一件事 誰想做沒錢賺的生意? 你可以說原廠訂價太高 也可以說想賺錢 但假如真如你所說大家都做功德 誰要研發新藥?就是因為要賺錢才會去研發新機轉 新藥品啊 所以才會訂出讓藥廠有獲利的價格那不然現在大家癌症就還是打化療嘛 哪來的標靶藥 哪來的免疫療法?就是因為有賺頭 藥廠才會把資金投下去啊 所以這麼多年來癌症新藥一個一個出現 這樣醫療才會進步啊沒錢賺的領域哪來的新藥? 因為藥廠根本不想花錢去投入到頭來還是都在用老藥 頂多就新劑型 這樣會比較好嗎
扯太遠了吧 做功德?訂價高可以啊 不要訂價高又嫌健保給付慢啊 一碼歸一碼啊又不是只有台灣市場 如果訂價鐵板一塊 泰格莎就維持一個月36萬 中國一個月5萬的價格就好啦 反正我們是先進國家 貴一點正常剛好而已 幹嘛降價?幹嘛搭贈?比較有賺頭啊訂價策略本來就是商業模式 只是藥品有重要性 所以每個國家的重大策略都會有藥價議題 綁定什麼醫藥進步 全人類的福祉 也太虛偽站在廠商立場就站在廠商立場 大家都是利益導向 不要好像替全民未來著想一樣 怕大家沒有藥用 開專案進口的洞都大到都成立好幾間公司了
原廠黑心在哪?賺錢本來就正常 很好啊 只是講說原廠可憐就太扯 健保本來就會越來越沒有藥品可上 因為原廠無論專利內專利外的品項吃掉7成以上份額 健保就是同一塊餅 要馬內部重整 要馬就把餅做大 不然台灣要全民免費本來就不能廣納原廠入保 目前原廠一貫手段就是無論健保困境 反正找病友團體施壓 說病人很可憐 然後選舉快到了就又有新議題 皆大歡喜不然大家積點陰德 開個基金會 把錢捐出去給健保 讓其他人有高價藥品可以用 也是個辦法
一堆業務公關手法。若健保真的爛,幹嘛原廠藥一直來?都講得好像虧錢做功德,業務都義工......就只是話術,這些業務幾乎不公開講商業評估的細節。一個藥,有沒有入健保,用量會差極多倍,一兩個log差異價格和用量也會有個平衡點。沒健保,有幾個人花的起一個月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藥費?沒入健保,市場需求量就極小。業務只是<其中一塊>重要的部分,但別講的太重要。別講的drug lag有多嚴重,為了多一咪咪不甚明顯的療效要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價格,健保當然會卡、會砍價
作者: douhavebrain (無) 2022-06-26 10:25:00
推心得!另推台廠會賺不到錢,跟一直出包比較有關係 科科
外商藥品到底有沒有利潤應該不能單純看製造成本而已,包含所有通路行銷以及後續公司其他產品的研發成本都要考量進去,從台廠的角度出發去評價應該是有點偏頗,畢竟台廠在這些層面的成本是遠低於外商的……以外商藥廠而言,一個成功上市的產品可能要扛起的是公司未來五年甚至十年,幾十個到幾百個臨床試驗的預算,但若你只看製造端的話當然還是有很高的利潤在,但這並符合外商的運作模式而事實上很多產品確實都沒有在台灣上市,這對於台灣的醫療環境是好是壞就見仁見智了
都不看內文 沒利潤就不會進台灣 就這麼簡單 進台灣就是評估過後有利潤 請舉例哪一個新機轉 有突破療效的新藥因為沒利潤所以在世界各國都有上市 就台灣沒領證的?台廠成本是因為沒專利研發問題 外商有研發問題 但是換來專利保護期 一個蘿蔔一個坑 當初研發也是評估划算才會研發 賣高價沒有問題 但是沒有必要說的一年需要花幾百萬藥費是為了未來的病人好 台灣健保該檢討 很莫名其妙要討論就具體一點 我的例子就說泰格莎台灣自費訂價從36萬變18萬變12萬 台灣一線二線健保15萬 中國醫保只有二線健保5萬 請說說台灣害原廠賠錢無力推廣的論點在哪?一個月36萬到15萬 健保好兇對半砍 那什麼時候要退出台灣市場?更不要說實際時間點上是18萬變15萬 才砍3萬真的這麼關心病人 這顆藥一年台灣產值30億 持續成長中有多少新成分藥品的給付被他卡死了?問題到底是健保還是沒有競爭對手的天價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