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科學·巴萊:霧社事件催生「血型性格說」

作者: EllaElla (EllaElla)   2012-09-09 14:34:24
http://pansci.tw/archives/8036
科學·巴萊:霧社事件催生「血型性格說」
2011 十月 7日 22:09 in 人體解析, 媒體科學糾察龜, 專欄, 醫療疾病 by Portnoy
莫那·魯道的血型是A型、B型、O型、還是AB型呢?他的反抗性格跟他的血型有關嗎?
這問題看似無厘頭,實則不然,因為東亞國家民眾,尤其是日本、韓國、以及台灣人茶餘
飯後、上班打屁時最愛討論的「血型性格說」,就是因為霧社事件才成型的。
說到血型,最為人所知的分類法是ABO加上AB,而根據維基百科,ABO分類最早是由奧地利
維也納大學病理研究所的卡爾·蘭德施泰納於1900年發現,後來再由他的學生Decastello
和Sturli發現了AB組,便組成了我們最熟悉的血型系統,也是血型性格說的最主要標的。
為何血型會開始跟性格扯上關係呢?這就跟政治有關了。由於發現了血型系統,在德國納
粹時期,希特勒便用上「日爾曼血脈」的說法來激化族群的差異,認為德國人是古代阿利
安人的後代,與其他人種流著不同的血。
用科學強化偏見在歷史上不乏案例,而20世紀初特別多,而且影響深遠。在英國學者
Peter Becker所編著的《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犯罪者與他們的科學家:國際觀點中的犯罪史)一書中
,收集了18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西歐國家(奧地利、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以及
阿根廷、澳洲、日本、美國有關犯罪史的相關研究。這本書從科學與實際作案的角度來探
討犯罪的歷史,而其中就包含了Yoji Nakatani (2006)的《The Birth of Criminology
in Modern Japan》(現代日本犯罪的起源)這篇文章。維基百科整理了該文中關於血型性
格說的歷史:
1927年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現在的御茶水女子大學)教授古川竹二(Takeji
Furukawa)發表了一篇名為《基於血型的氣質研究》(The Study of Temperament
Through Blood Type),刊登在學術期刊《心理研究》中。他將血型與性格連結的論點迅
速獲得日本大眾關注,即便他的研究欠缺可信證據,但「聽起來很科學」。當時的日本軍
國政府也因此進行如何培養理想士兵的研究(聽起來像是要培養日本隊長?),打算透過找
出最適合戰士的血型跟最適合不同血型的戰術分組來強化戰力,不過該研究並未獲得想要
的成果,後來就中止了。
古川再接再勵,於1932年出版的另一篇研究中比較不同族群中的血型分佈差異,包括台灣
高山族、愛努族、以及蝦夷族。他之所以要進行這次的調查,其實就是因為霧社事件。日
本打敗清朝,在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接收台灣之後,台灣島民(包括漢人與原住民)不斷反
抗,而1930年10月發生的最大一起原住民抗爭-霧社事件,跟1931年4月發生的第二次霧社
事件徹底震撼了當時的日本國。
古川研究的目的是要先了解台灣原住民的血型分佈跟日本人有何不同,才能「滲透這些最
近發起抗爭、行為殘酷的台灣人其種族特徵之根本」。根據調查樣本,猛烈反抗的台灣人
中41.2%的血型是O型,而較為順從的愛努人只有23.8%是O型,古川因此假設台灣人的反抗
意識根植在基因中,得到的結論即是建議日本政府,如果想要有效統治,應該增加日人與
台灣人之間的婚配,減少台灣人族群中O型血的數量。
1930年代後期,古川那「血型決定性格」的理論逐漸被視為缺乏科學根基,直到1971年,
深受古川理論影響的律師兼廣播員能見正比古(Masahiko Nomi),雖然毫無醫學背景,卻
出書大談血型與性格之關聯,內容雖無科學性可言,結論也都模糊不清,受到日本心理學
社群猛烈批判,但他的書賣得超好,掀起新一波的血型性格說熱潮,直到現在,血型一直
都是東亞地區共通的話題。
所以,如果沒有霧社事件,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韓國血型性格漫畫或是所有基於血型性格說
而存在的討論都不會存在。下次跟朋友聊到血型,也別忘了這看似輕鬆的玩笑分類法則其
實有段黑暗的過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