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ebetterdoc (bebetterdoc)》之銘言:
: 28年來沒交過女朋友
: 回想原因的話
: 大學應該是最精華的時候吧
: 1.時間上有空閒
: 可以去找尋適合對象
: 可以去努力追求
: 可以好好經營兩人關係
: 2.最單純的感情
: 不像出社會後
: 要看經濟能力 要看外表體不體面 要看家世背景等等
: 像在接受面試一樣
: 以上兩點
: 大部分人都覺得大學是交男女朋友很重要的階段吧?
: 人家也常常說戀愛學分是大學必修學分之一
: 但現在回想起來
: 大學四年的時候
: 爸媽從來沒有鼓勵我多去參加社團 迎新 營隊...等等活動
: 也不像其他同學的爸媽會三不五時催促說:怎麼還沒交女朋友...等等
: 結果當時的我
: 沒有積極去參加活動 找到適合對象
: 現在28歲了 還沒有戀愛經驗
: 我在想
: 當年爸媽要是常常鼓勵我去參加各種活動
: 或是三不五時問我說:怎麼還沒對象
: 是不是我的大學生活就不會一直宅在宿舍打電腦呢?
: 也可能早就有了穩定交往的對象了?
: 關於這點
: 感覺上爸媽當年真的沒有做得很好
: 我很懊悔大學四年的珍貴時光就這樣度過了
: 其實感覺上大一到大四沒交過男女朋友的話
: 畢業後要交到的機率就很小 幾乎趨近於零吧?
: 要是他們當年常常提醒我要去參加活動 要交女朋友
: 是不是就不一樣呢?
: 大家的看法呢?
(男女板首PO+手機排版,拜託請小力點鞭>"<)
首先,我覺得這篇文章根本不該放在男女板,
因為原PO的問題點不在男女關係上,而是面對自我的能力不足。
其次,你現在已經28歲了,還在想當初大學時代,基本上就不太實際。
逝者已矣,如果你真的覺得過去的人生虛擲,
那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改變?為什麼還要拘泥於誰該負責,而不是如何改變?
第三,每個人固然都會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但是你都念到大學了啊,應該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也應該要有為自己選擇role model的能力吧?
為什麼當你的學習典範在情感方面無法滿足你的需求,
你不是去改變你模仿、學習的對象,而是怪當初模仿的典範不是你想要的樣子?
更何況文中的敘述是把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權都託付在他人身上
(所以自己沒有這樣做是因為別人也沒有、他人要對自己的不滿意負責任,等等。),
這一點是我個人完全無法理解的部分。
你的人生不是你自己的??
但這篇文有稍微點出了一個問題,
傳統型的父母親似乎不太擅長關心、與子女交流子女的情感生活。
個人認為台灣教育需要加強感情和性關係的應對處理部分。
(當然原PO並不能就這樣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個人淺見,感謝大家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