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板上已經有很多人說得比我好了,
所以我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出發談談
先分享一個國外的真實故事:
有一個女孩逃婚無數次,但自己也不知道理由
每當有男生認真向她求婚,而她也願意和這個男孩走下去,
卻在接受了戒指後,突然湧上強烈的恐懼,在婚禮前不顧一切地逃走
事實上她的內心非常渴望婚姻與幸福,
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結婚前就想逃走的理由,
正因為如此就更加恐懼
後來她接受一位心理師的治療,她在催眠師幫助下,想起小時候曾發生過的事:
她一個人在庭院中玩球,不小心把球踢到隔壁了,
她鑽過圍籬,想去把球拿回來,
突然隔壁的大狗衝過來向她狂吠,她嚇得大哭逃回自己家,
長大以後她完全忘記了這回事,但這件事情在她心理刻下了巨大的陰影:
「只要想去追求幸福(球),就會有可怕的噩夢(狗)來傷害我」
想起這件事情以後,她才明白了自己的恐懼何來,
理解之後就不再害怕,和未婚夫完成了婚姻,過上幸福的生活。
*
身體生病了大家都知道要看醫生才會好,
那為什麼心理生病了,大家卻覺得自己想開就會好了?
人類的心理構造遠比身體複雜得多,
如果我看到小女孩被狗兇了,我絕對想不到她未來會害怕婚姻
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對當事人來說就是跨不過去的坎
站在安全的地方對他喊"再加油點""你不夠努力"根本毫無助益。
回到原po的問題:無法愛小孩,我覺得這算得上是「對小孩的」恐懼症
恐懼症的網路資料:
恐懼症的患者亦有強烈的焦慮病癥,
但這些症狀只在一些特別的情況下才出現,
在其餘時間他們並不會感到緊張。
大約有一成的人,一生中會出現焦慮或恐懼的症狀,但絶大部分人都不會尋求協助。
成因:
很多廣場恐懼症的患者都正面對生活或精神上的壓力;
其他恐懼症的病人則大多在孩提少年時期有不愉快的經歷,
以致對某些場合或事物非常畏懼。
病徵:
* 對某種事物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恐懼;
* 常伴有明顯的身體症狀,如頭暈、心悸、出汗等;
* 對恐懼的事物和情境極力迴避;
* 患者知道這種恐懼是過份的,但不能控制。
有人無法理解怎麼會有人討厭小孩,
這是因為理論上來說,人類有育幼的本能,
許多事物套上「嬰兒」的特徵,人類就會覺得「可愛」:
嬰兒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身體短小,有點胖,顏色柔和
從這個理念著手,也可以讓刀叉這樣尖銳的東西變得「可愛」
![]()
![]()
但恐懼症是一種精神官能症(我要強調:生病並不可恥,有人會覺得感冒可恥嗎?)
患者知道「不應該害怕」,但沒有恐懼症的人說這話無助於情況改善
※試著將憂鬱症病人常聽到的話代入其他病症
![]()
(翻譯出處:好色龍)
*
我不是心理醫師,但就我所閱讀的書籍經驗,
心理疾病的患者最需要的除了專業治療以外,還有「家人的理解與陪伴」
對原po來說,現在能理解她的是姊姊,是她重要的情緒出口,
光是有人能理解原po,對她來說都是心靈支柱
但最重要的是,原po選擇隱瞞著先生,這樣情況還是無法改善
讓這樣的感情積累下去,只怕憾事發生
相信大家也看過一些,關於產婦的產後憂鬱症累積爆發,而殺掉小孩的新聞吧?
(可以google:產後憂鬱症,傷害孕婦及嬰兒)
原po也是一直為憂鬱症所苦,幸好她忍過來了,
沒有去傷害小孩,也願意對小孩說「我也愛你」
至於愛不愛小孩會不會影響小孩的身心健康,
別人我不知道,但我媽咪從來沒有說過愛我或主動抱我,
我說愛她或跑去抱她的時候(我還真常這麼作),她會覺得煩然後走開,
但她信賴我、支持我,所以我們處得很好
比起一些將自己的期待以愛的名義、壓力的形勢加諸在孩子身上的父母,
我覺得這樣的關係更舒服
所以比起說「不愛不要生」這樣除非時光機發明才有可能的話,
我更希望原po不要將這樣的情況隱忍下來,以免某天情緒潰堤傷了家人
1.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醫生說無法理解就換一位,治療身體的都有庸醫了,心理醫生當然也有)
2.真的,找一天和丈夫好好談談吧,
丈夫喜歡小孩,那讓他多分擔一些養育孩子的喜悅,
原po找工作或者找到其他興趣分散注意力都是好的方法
一開始也許很難接受,但可以找一些憂鬱症相關的資料給他看之後深談
對原po來說,最大的壓力是瞞著丈夫,如果能得到丈夫的理解會是最大的安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