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澳洲打工過兩年,
期間我到過很多地方,認識過很多人,做過很多工作,有輕鬆的也有累的,
認識的人/朋友是偏及五大洲(除了美國人)
體驗過不同的文化跟習慣,是直接面對面體驗不同國家的生活飲食思想文化,
不像書上雜誌上寫的那麼誇大又片面,
體驗過之後再來看那些節目、書上寫的,有時會隱隱覺得好笑,
也因為我不喜歡跟台灣人打太多交道,我自己開車,自己從在澳洲超市聽不懂英文被澳洲
店員羞辱,
到自己來回開了800公里的路,去求一個澳洲農產公司的好工作,
到自己去澳洲修車廠保養修車、去房仲問租房的事、去超市退款,去監理站辦理車子過戶
,
去雪梨、布里斯本、墨爾本享受不同的感覺和賭場輸錢、自己從雪梨搭機去紐西蘭玩一週
(有跟中文團啦...)
每次移動,跟每一個各國朋友分開時,大都是吃各國朋友煮各國的美食熱情餞別,大家依
依不捨地說「回國後要
保持聯絡」,紛紛留臉書和line....
說了那麼多,你或許會覺得我再炫耀自己的人生經驗,
我要很鄭重的告訴你,
我如果沒去過澳洲,我會跟你有一樣的感覺,對這種「多出國看看」增加經驗充滿了嫉妒
和羨慕,
但我體驗過後,我發覺,
那些經驗根本可有可無!
就跟一個小學生去完校外教學後,如果常常跟別人炫耀說「我去過哪裡哪裡玩喔,好好喔
」一樣無聊。
這些經驗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我有了那些經驗,然後呢?
我不覺得對我往後的人生有什麼了不起的幫助,
對,我認識了很多三大洋五大洲的朋友,但真相是:分開後,偶爾聯絡都是問說有沒有什
麼工作資訊生活資訊可以提供,漸漸地沒交集沒話題,很快就不聯絡了,
每次敲彼此都是「你好嗎、好久不見、最近如何」,不煩嗎?不同國家,更難以維持友誼
,
不信?
請問你跟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的朋友死黨,現在還有幾個人在密切聯絡?
我增進了語言能力,尤其是聽力,對,沒錯,但那是我用「少跟台灣人相處」換來的,
我刻意遠離台灣人,刻意跟澳洲當地居民打交道,我告訴你,這樣的確有效,會讓你英文
聽力進步很多,
但我要鄭重告訴你,最後你只是變得「敢聽、敢開口、能溝通」
但你說的英文不一定是正確的,而且常常都是錯的,即便你本來英文不錯,即便在心中演
練了一百次也一樣,
筆試跟實際在台北市周圍擠滿摩托車的剩餘空間做路邊停車,是完全不同的檔次,
因為到後來澳洲人說話妳會懂,因為你熟悉了他們說話的語調節奏,知道怎麼抓他們的關
鍵字去猜測理解他們要表達的意思,
而且會越來越準確,
但你不可能像聽寫一樣去聽懂他們句中每一個單字、虛詞、俚語、口頭禪,你只是抓關鍵
字去理解,
反過來說也一樣,澳洲人聽你口音奇怪的英文,也是抓關鍵字去猜你意思,當你關鍵單字
片語用的越多,他們猜得越準,
但問題就來了「他們不會教你怎麼講才是正確的」,
他們只想跟你溝通、聊天,而不是當你的老師,能知到你的意思就足夠了,
你問他們,我這句這樣講對不對,偶爾為之還ok,老是問,他們只會覺得你很煩,或是隨
便敷衍,
除非他跟你有親情、或愛情關係,才會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教妳,而且就算教會你了,也
有可能是錯的,
因為就像我們中文一樣,我們說的中文常常只是口語而且不合文法的,但積非成是,久了
就沒人介意,
在國外,除非長時間耳濡目染,養成自然的語感,再大量看「正統」的英文文章來矯正許
多不正確的口語、俚語、口頭禪等用法,否則就算會講,回台灣去考個多益,就死了,
比方澳洲人打招呼,常說「Hey you go an mai.」,我搞了好久才弄懂原來他們說的是「
how’s going mate」,只是把be動詞省略,A的發音因為澳式口音變成Ai的發音。
你信不信,我們工廠有一個70幾歲的澳洲伯伯,他的he、she是不分的,一開始我還以為
他太太是男的,以為他是多元成家。
去語言學校的我看多了,你真的要很有自制力和壯士斷腕的決心,否則跟燒錢夏令營沒什
麼兩樣,
不然只有不到半年,扣掉摸索期、交際、吃喝拉撒睡等等哩哩扣扣的時間,七除八扣,你
只有幾個小時能練口說?
還不如買一套常春藤的書或雜誌,用賴世雄老師的方法,絕對比出國練英文有效100倍,
還有,不是我要唱衰,
永遠不要太高估你自己,
在國外,男男女女日久生情、乾柴烈火、劈腿等等狗屁倒灶的事我看得更多,有些甚至比
Dcard還精彩,
很多貞節烈女或癡心男子,到了國外,無聊、空虛、無助嘗新等等因素,很快就不再是以
前的那個自己,
想知道自己會不會變這種人,
先捫心自問:
你能連續一兩天獨處而不用手機電腦跟外界聯絡嗎?
面對問題難題時,又沒有網路或電話可以向朋友網友求助時,會自己想其他辦法解決嗎?
無聊時最常用跟fb、ig、ptt與外界交談聯絡來排解寂寞嗎?
怕丟臉、怕被陌生人嘲笑嗎?
喜歡自己解決大小生活難題,更勝於和其他人嗎?
但,沒有人可以去限制別人的未來,
決定權,在你的腳上,
也在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