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同學歷會造成價值觀的不同
價值觀的不同來自很多方面,像是家庭因素、經濟因素、同儕因素
這三者往往又會互相影響
而學歷我覺得最大的差別就是同儕的因素了,但是他也是被家庭與經濟影響
認同學歷有所影響,並不代表我否認家庭與經濟也會影響
而之所以要問這個問題,也僅僅是因為我們必須要對未來做出假設
如果沒有這些捷思幫忙,我們就沒辦法好好假設我們會遇到的未來
舉例來說好了,我高中讀某第二志願
高三的時候光是聽到誰誰誰可能偷嘗禁果,大家就可以熱烈討論一個禮拜
然後我某個讀學店的學姊高二就很正常的跟我聊第一次真的很痛的感想了
我大學的時候,周遭同學有打工沒打工大家都不會說什麼
但是我有些學店的朋友常常覺得自己有先打工就是比較成熟比較厲害比較不靠家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身邊的小樣本,我並沒有(也不會)去實際做採樣和分析
學歷不會是唯一影響價值觀的因素,就像學歷不會是影響一個人能力的因素
但是今天如果有很多人要選,我只能說我會選擇學歷相近的人,至少中的機率比較大
其他包含個人空間、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差異其實也都非常明顯
除此之外,韋瓦第效應也會造成差異
刻板印象會進而造成人們自我實現這樣的刻板印象
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學歷確實造成了價值觀上的差異,但是一旦我們這麼認為,這個觀念就會被更加強化
我們在生活當中,處處都會遇到挫折:告白失敗、分數比預期的低、被冷回應
而處於刻板印象威脅的人,會無形中認為此挫折印證了自己的身份能力。
在沒有刻板印象的時候,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
但在刻板印象的威脅下,人會把挫折感詮釋成代表著:
「這個任務,恐怕是我這種人註定無法完成的。」
所以你問學歷是否容易造成價值觀的差異,我的答案是:
“是,但是你不應該說出來,因為這會造成更大的差異。”
話又說回來,這種簡易的二分法在某方面來講也是在建立一種模型
而建模型有一個觀念就是:“模型本身是一種簡化現實的產物。”
我們建立了很多模型,把人分到某一類去,但卻忽略了這個人的真正樣貌
這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
我們建立模型是為了在認識這個人“之前”做一個心理準備
但是當你認識這個人“以後”,重要的應該是眼前這個人怎麼樣
而不是“因為像他這樣的人都XXX,所以他也會XXX。”
總之,人是很複雜的
何況即使是科學上的證明有效與否也只是用了歸謬法的簡化應用(我是這麼理解的)
歸謬法的本質是:
1.假設H為真
2.H可推論出F必不成立
3.可是F確實成立了
4.所以H必為假
但科學上常常用的東西是虛無假設,虛無假設是:
1.令虛無假設H為真
2.從H中可推論,觀察到O出現的可能性非常低
3.然而,O確實能觀察到
4.所以,H不太可能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