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joy471 (後知的花園)
2019-01-07 05:16:04魯益師在《四種愛》裡提到:
「愛使人變得脆弱。
只要去愛,
你就會心痛,甚至心碎。
如果你希望保持你的心完整無瑕,
你就小心不要把它交給任何人
—甚至是動物。
用嗜好和興趣仔細地包裹它,
避免一切牽絆,
把它鎖進你自私的棺木中。
這棺木裡,
安全、幽暗、靜止、沒有空氣,
你的心會改變,它不會碎裂,
但會變得堅硬、無法穿透,
也無法得到救贖。
不願冒險遇到悲劇的結果,
即是毀滅。
除了天堂,
另一個絕對安全,
完全不會讓你受干擾的地方,
就是地獄。」
我們在父母那稱之為「做愛」的結合中出現,
在母親溫暖的羊水中孕育。
出生後的每段成長過程,
不管有無得到關愛,
我們都認知到—
「自己需要愛,無論何種形式」,
而愛情,就是愛的其中一個樣貌。
有人能單從原生家庭與朋友得到滿足,
抑或單從自己的人生目標得到餵養,
即使沒有愛情這「推薦行程」,
起碼也規劃了愛的「自由行」,
所以無論有沒有愛情,
都只是一種「景點的選擇」,
看你想不想去經歷罷了。
雖然如此,
基於你困惑的核心,
我們就來談談愛情吧。
從認識、交往到結婚,
都是愛情裡的「經典旅程」。
認識是朋友,無須贅述。
交往,個人將它定義為
「進入具獨佔性的虛線型發展關係」,
為什麼是「虛線型」?
因為交往是由
「口頭承諾」或「認同共識」起始,
就法律效力和社會共識來說,
只要一方隨時想掉頭走人,
這段關係即可如煙消散,甚至讓人懷疑,
是否從頭到尾都只是在裊裊煙霧中。
而在結婚後,
便進入「實線關係」的生命共同體,
是人生股份有限公司的隊友,
是出於自由意志選擇的家人,
也是願意為對方犧牲生命的摯愛,
就算想離開,
不傾家蕩產,
也要剝一層皮——於身,於心。
定義完後,來討論你在意的「為什麼」吧。
容我將其簡化為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費盡生命成本,
付出在根本不確定可否回本的關係上?」
其實,
我也不知道。
目前還在這段旅程中,
雖然愛過,
卻從未「實際回本」過。
但過程中嚐到的愛的苦澀,
使我成長,
那愛的甜美,
使我回味。
也許,旅行的「回本」在於過程吧。
冒險踏出自己的舒適圈,
遇到了一個人,
開心地相處,
默默地期待,
惴惴的不安,
無聲的落寞。
體驗了情感的起伏與交流,
認識了與己迥異的世界觀,
都使原本自己獨奏的主旋律,
因為多了伴奏而精彩豐富。
就算不論過程,
其實不知道會不會「回本」的冒險性,
也使愛情變得有趣。
因為愛情不像等價交換的「交易」,
「對對方好,對方必定好回來」的等號更不存在。
可能今天開心對他微笑,
他卻太累而臭臉略過;
可能在節日精心準備,
對方卻喜歡小日子的平淡。
永遠無法預測對方的回應和下一步,
進而學習享受自己付出的美好,
也是一種成長和趣味。
所以就我淺薄的旅行經驗,
除了回答「不知道」,
還有「也許以後遇到就知道」。
也許當你遇到了一個人,
你就會有答案回答自己的「為什麼」了。
※ 引述《nerodragon (尼洛龍)》之銘言:
: 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想談戀愛嗎
: 狹義一點來說
: 為什麼要跟喜歡的對象在一起呢
: 為什麼要交往
: 交往是一件很花成本的事情
: 休息時間 朋友 家人
: 而交往中帶給我的快樂遠遠不足以回本
: 這樣計較得失的討論可能讓人不太舒服
: 但我真心覺得 為了那個快樂
: 犧牲了太多其他的快樂了
: 交往這件事的成本
: 交往前
: 認識對象
: 聊天刷好感度
: 找到相同興趣
: 花時間約會
: 因為種種原因不適合可能要回到第一步循環
: 好不容易
: 交往後,因為生活更貼近
: 重新認識一個交往後的她
: 尋找雙方的地雷跟底線
: 經歷很多爭執吵架溝通
: 體會不同的生活習慣跟價值觀
: 和朋友多少有一些界線
: 最後又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分手,當不成朋友
: 就算最後結婚了 也不一定過得快樂
: 我其實很感謝前任好心分手
: 不然我也不會想這麼多
: 發現自己不適合交往
: 只是分手後朋友都安慰我
: 多去認識新的對象
: 我打從心底排斥
: 就連在路上看到情侶也感到很作噁
: 為什麼要為了交往中那一時的快樂花那麼多心力
: 交往甚至結婚
: 根本就沒有任何保障
: 大家為什麼敢投入那麼多感情
: 可不可以開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