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慎入。
上一次分享自己關於感情的焦慮問題已經是兩年前了,最近因為覺得自己進步非常多,想
要再次跟大家分享兩年來的進程,同樣是希望在感情中因為焦慮而感到無助的人可以有一
點方向。
前情提要:
如果說硬是要為自己以常見的方式將自己分類,我覺得以前的我是焦慮型加逃避型的。如
果與對象過於緊密,會覺得很煩、窒息。太過於遠,又會有要被拋棄、失去的感覺,也因
此很難在感情中有抓準一個適當的想處距離。(註:之所以說「硬是要將自己分類」,是
因為在諮商時我的諮商師跟我說,並不需要將自己套用在什麼類型中,分類並不是重點,
而是自己的感受。)
之所以會開始諮商,是因為在大約三年發現自己在感情中的焦慮已經影響到了我的生活。
而最常出現的焦慮來源,是對方沒有立刻回應我的訊息、暫時分離(例如假日在一起、禮
拜一上班分開的這種分離),並會使得我工作無法專心、焦慮感受來襲的時會身體發熱、
喘不過氣,或者立刻傳簡訊跟對方確認到底發生什麼事?是不是我怎麼了?等等不是很健康
的互動。我因此決定要找心理諮商(可以參考我上一篇分享文章)。
在諮商的過程中,發覺了自己對於焦慮感受的連結都是回到小時候與爸、媽的相處。舉例
而言,當別人沒有在短時間回應我的訊息的時候,我就會有「是不我做錯了什麼事情」「
他是不是故意不理我」等等對於自己否定的小劇場開始充滿在腦海中,進而的連結就是「
我沒有那麼重要」的結論。
然而,事實上,對方可能只是在忙,根本沒有「故意不理我」的想法。在討論這個問題時
,我所聯想到的記憶是幼稚園放學回家後,我很興奮的跟媽媽分享學校所發生的事情,但
因為那時候媽媽忙於工作,只是冷冷地跟我說「哦」連看都沒有看我一眼。我記得從那個
時候開始,我就沒有再跟我爸媽分享過任何生活的瑣事。也因為這個事件,我對於「別人
不回應」直覺反應就是「別件事情比我重要」。
在諮商時我滔滔地說著這個事件,閉上眼睛,看到了小時候站角落失望的我以及媽媽冷冷
的表情。諮商師問我,現在的你,想跟那時後的你說什麼呢?我說:「沒關係,媽媽不聽
的話,還有別人可以說」「媽媽不是故意的,他們只是笨了點不知道怎麼跟小孩相處」。
對小時候的自己說完這些話後,頓時覺得平靜許多,漸漸斷開了把「別人不回應」等於「
自己不重要」的這種直覺連結,讓我不會在別人不回應我的時候就以為自己不重要,也因
此減少焦慮反應。
當然,並不是一次諮商完後就可以在下一秒斷開這種連結、也不是一次諮商就可以挖掘出
所有問題根源,這只是在兩、三年來諮商過程中的其中一例、也是在不斷諮商過程中更了
解自己、找回自己的能量,也才可以更進步地減少焦慮情緒,與他人產生更健康的相處模
式。
除了是靠諮商去找出自己焦慮的根源外,另外對我很有幫助的是學習別人的相處模式。我
們總是從原生家庭中學習親密關係,所以認知有限,而不知道「原來還有這種相處模式」
。以我自己為例,在我的記憶中,父母成天的相處就是吵架,我壓根不知道還有「好好溝
通」這種方式。也因此,從別人的相處模式中可以擴展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想像,也可以
在多種不同的方式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而我自己學習他種相處模式的做法,除了是觀
察身邊的人之外,我會到youtube看例如介紹Healthy Relationships 相類似的影片,大
多數會提到co-dependent relationship、Independent relationships 、
inter-dependent的分類,也可以對於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模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會覺得自己進步很多,是發覺最近自己在跟交往對象相處時可以很自在的見面、分
開,不會感受到「哦分開了是不是會看不到他了」「人不在身邊覺得距離好遠好焦慮」的
這種感覺,這種自在、獨立的相處模式也是以前從未經歷過的,覺得非常的踏實與舒服。
以上,是自己長期學習如何處理焦慮情緒的分享,希望可以有些幫助。引用自己兩年前分
享時的文章結尾:
諮商是一段過程,不是一蹴可幾,就像自己的焦慮,也不是一天就累積而成。從小到大的
經歷促使了我們成為現在的我們。然而不管怎樣,要相信自己可以重拾支持自己的力量,
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