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回的但一不小心拖太久XD
前面有大大提了很多比較偏招式的,那有一些人說招式有用也有一些人說招式沒用。
我是覺得都有可能拉,所以我這篇提一些我覺得比較算原則的東西。
### 基準線(baseline)
人跟人互動的時候,最基礎的是判斷對方的基準線在哪裡。
基準線指的是對方在自然的狀況下:沒特別開心也沒特別生氣、沒特別喜歡也沒特別討厭
、沒特別好奇也沒特別無聊的狀況下,表現出來的樣子。
其實就是一個人平常的樣子。
當我們了解對方的基準線在哪,我們才可能透過對方偏離基準線的行為,判斷出對方的狀
態,又或是對方對你的行為有甚麼想法。
舉一些例子,例如平常講話語氣很輕浮的人突然語氣變得嚴肅真誠,或是平常做人很嚴肅
的人突然對你開起了玩笑。
網路聊天的例子,則像是觀察出對方常用的貼圖,當對方突然選了一個很少見,而且一看
就是用心選的貼圖,就代表著對方正偏離他的基準線。
又或是平常只用emoji不用貼圖的人突然用了貼圖、平常用貼圖不用emoji的人突然用了
emoji、對方平常不打哈哈的人突然打了哈哈、或是每一句都加了哈哈的人,突然有一個
句子不加哈哈或是一次用了六個哈......
這不會有一定的答案,而是依賴你對對方的了解與觀察。
當你觀察到對方偏離基準線的時候,你應該要意識到這是個關鍵時刻,你們不是處在那種
很表面的交流狀態中,而是開始往更深的地方前進。
有可能你的某些行為讓對方覺得很開心所以對方偏離了他的基準線,又或是你的某些行為
讓對方很不爽所以對方偏離了他的基準線。
當然對方究竟是開心還是不爽,你只要繼續往下互動,或是懂得認真觀察,就會知道。但
重點在於你要能夠意識到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而不是把它當成是一般的閒話家常,當
成是今天天氣很好,你吃飽了沒,又或是當成早餐店老闆稱讚你很帥,然後你禮貌性回謝
謝的那種對話。
以你的例子來說:
https://i.imgur.com/amiVqrL.jpg
當你看到對方的回應,你應該要能夠判斷出,對方使用注音文的那一段,以及對方故意在
句子後面加上"(X)"的那一段,是所有段落裡最特殊的一段。對方偏離了她的基準線。
對方對於這個話題的興趣是比較高的,這個地方是你們可以繼續深入往下聊下去的話題。
而且相比其他的幾個話題,也可以感覺到對方的氣氛比較放鬆、俏皮。可以判斷對方會比
較願意分享。
所以你應該延著她的學生的話題,或是禮物的話題,把話題往更深的地方帶。
你的回應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沒有抓到對方在這個話題上是比較感興趣的,你應該針對這
個話題回多一點,然後其他的部分其實可以回少一點,而不是全部都回很多。
第二個問題是,你沒有把對話正確的往更深的地方帶。這一點放下一部份講。
### 循序漸進
在發現對方的行為反應偏離基準線後,其實就代表你們的互動可以往更深或更淺的地方帶
。
順序由淺至深,我大致上會分成「資訊」、「行為」、「感受/情緒」、「價值觀」。
(你也可以用其他的分類方式,比如把薩提爾冰山的分層搬出來)
還有一種判斷以及調整深淺的方式,由淺至深分別是「他」、「我」、「你」。
「他」指的是與你們無關的環境話題,例如:「今天天氣很好。」「聽說當工程師可以賺
很多錢耶。」
「我」指的是把話題我自己身上帶,或者說就是「分享」,例如:「我今天坐車來這裡的
。」「我的工作是XXX」
「你」則是把話題往對方身上帶,例如:「你今天怎麼過來的?」「你的工作是甚麼?」
調整深淺的基本原則呢,就是當看到對方偏開心、給你的回饋偏正向,代表你可以把話題
往更深的地方推;如果看到對方偏冷淡不爽,給你的回饋偏負向,則代表你當下說的或做
的,可能已經太深了,對方覺得彼此的關係還沒到那麼深,所以這時要懂得退回淺一點的
地方。
(如果是中性的話,或者說對方沒有偏離基準線太多的話,則是繼續維持著同樣的深度,
然後延續以及切換對話的關鍵字,等到哪一個關鍵字出來,讓對方或自己偏離了基準線,
這時候就可以回到前面的判斷了)
同樣以你的例子來說:
沒有,太麻煩ㄌ啦
學生要的啦,各位同學都是我的金主(X)
但我真的每個都精心挑選小禮物哈哈哈哈
不錯阿,那應該每個學生收到後都很開心吧。
這邊我會覺得女生有表現出她開心放鬆的情緒,同時我也會覺得她應該蠻喜歡自己的學生
們,或是跟學生們的關係不錯(願意把關係錯置,說學生是自己的金主),同時我也會覺得
她可能希望自己精心挑選禮物這一點被稱讚,或是被稱讚很用心、很細心,知道每個學生
喜歡甚麼之類的。
所以這邊要回應,我覺得至少要表現出自己的情緒跟感受,像是很欣賞對方的用心,或是
開玩笑說自己很羨慕也想要有一個這麼好的老師。
但是你的回應反而是把對話又拉回了「資訊」交換的層次。
這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sense,或是不知道你在幹麻,明明我都把對話往下推進了,想要
更深一層的了解彼此,但你卻把對話又拉回表面的資訊交換。
那麼對方不想繼續花時間回你的對話,也是很正常的。
### 簡單覆個盤
隨便分析一下,當然以下只是我的個人意見而已,不一定正確。
數字代表段落。
https://i.imgur.com/51Aogi6.png
1. 「你」「資訊」
2. 「你」「資訊」,然後問問題要先想一下對方怎麼回,像你這種否定的問法(你都沒有
寄?),可能會讓對方感覺到有一點點的質問,壓力有點大。
3. 「我」,這邊其實還行。
4. 「你」「資訊」
整體來說太多「你」了,當你把話題往對方身上帶的時候,其實是在要求對方投資,但對
方並不一定有那麼多的意願回答你的問題。
相反的把話題往自己身上帶(也就是分享),那對方可以根據你的分享,決定自己要投資多
少,決定自己要把話題帶到多深。
然後「資訊」太多,在分享自己的時候,可以試著多往深一點的地方帶,像是提到自己做
了哪些行為,又或是提到自己的情緒/感受,甚至是價值觀。
https://i.imgur.com/amiVqrL.jpg
1. 「我」「資訊」,沒啥好聊的,隨便接一個關鍵字延續對話就好。我可能會接她的大
學生活的話題。
2. 「我」,這邊剛剛提過了,我的話會針對這邊重點回,像是「感覺你對待學生很用心
耶。」「現在很少那麼用心的老師了。」「你都挑了些甚麼阿?」「我也好想收到用心挑
的禮物喔,哈哈。」之類的。
3. 這邊其實也可以回,感覺對方對於「標準答案」有些想法,這邊深入一點可以聊到雙
方的價值觀。
4. 「資訊」,沒啥好聊的,隨便接個關鍵字。
https://i.imgur.com/gEi6wGm.png
1. 回太多了
2. 回的太少
3. 「你」「資訊」,我覺得這邊可以聊一下自己對於「標準答案」這種文化的想法。
4. 問問題前要想一下對方怎麼回,正常來說沒有人猜的到,你這樣問對方可能會覺得很
尷尬。如果是要把話題帶到作文題目的話,並不一定要用問的,也不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問
。
https://i.imgur.com/ITP9fXr.jpg
1. 我會想把話題往她的朋友帶,或是提自己曾經從朋友上獲得些甚麼。
2. 我會想稱讚她很用心,或是表達自己很欣賞用心的女生。
3. 一樣,對方看起來對於「標準答案」有一點想法。例如對方不認同出題者的解釋就是
作者的解釋,甚至我會想跟對方聊一聊,讀者的理解跟作者一定要一樣嗎?讀者能不能創
造自己的理解。
4. 資訊,我會想把話題帶往她的學生。例如:「那你現在教的學生是幾年級阿?」「那
你的學生XXXX嗎?」或是分享一下自己有沒有親戚是那個年紀的,最近在紅些甚麼。
https://i.imgur.com/HGd6pQY.jpg
你的回應都太偏資訊交換了。
### 一些討論
接下來針對底下推文給的意見,做一些補充。
* 不要一次回那麼多
有人說一次回太多壓力很大,所以不要一次回那麼多,那也有人說回很多沒關係,自己認
識的網友就是一次回很多的。
基本上是也不是。要一次回很多確實是可以的,但一次回很多也確實比較容易讓他人不想
跟你聊。
人跟人互動的基本就是互相,互相讀得懂對方的狀態、情緒,互相讀懂對方是甚麼意思,
想把關係帶往甚麼方向。
正常狀況下一個人不會想被其他人當成是太自我中心,讀不懂他人狀態,或是沒sense的
人。
所以說,當對方看到你一次回文寫了長篇大論,她就會認為假如自己要維持這段關係,那
麼自己也必須要回差不多長度的篇幅。而這一件事情是很費力的。
當然假如一個人的價值夠、吸引力夠,那麼自然會有人願意接受這種方式,願意投資很多
的時間精力,願意一次打一堆字聊天。
相對的,如果一個人的價值不夠,讓他人提不起勁打一堆字回應,同時對方也不想當一個
沒有sense的人,對方打一堆字我只回一兩個字的那種人的時候,那麼自然對方看到你打
一堆字就會直接離開不想回應。
所以說,長篇大論是可以的,它有一些小缺點,但其實根本的議題是在於你的價值有多少
(值不值得對方大量投資),以及你懂不懂得關係是互相的。
就像你提到的,有人看到你打一堆就直接不想跟你聊,但也有一些人是看到你打長篇大論
後還是願意跟你聊的。
那些一開始就不想跟你聊的,是因為你的基礎的價值就不夠吸引人。
但對於那些願意長篇大論跟你聊的人,但最後選擇離開的人,你應該要明白真正的問題其
實是在於你沒有讀到對方的狀態,就像你的舉例中,對方都已經給出訊號,開始把話題往
更深的地方帶了,你卻反而把話題一直帶往淺的地方。
這才是讓對方不想跟你聊的點。
* 分享還是提問
看到有人說要用分享,少點提問,有人則是說提問沒關係。
這個問題的重點,還是在於看得懂關係的深淺,看得清楚「他」「我」「你」的順序。以
及看得懂對方的情緒狀態。
「感覺工程師很賺錢耶。」「我的工作是XXX」「你的工作是甚麼?」
我們可以了解到,越偏右邊的句子,給對方的壓力越大,對方越沒辦法轉換話題,也就代
表你們的關係要到足夠深,才可以很針對的提問而對話不覺得尷尬。
而越左邊的句子,則代表你們的交流比較淺,但也可以較自由的轉換話題。
另一方面呢,如果對方對某個話題特別的有熱情,特別有分享的衝動,這種時候使用越偏
右邊的句子是越好的。
例如當一個人剛打玩一場球,得了全場最高分,你感覺到他很想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
「kobe拿過81分」「我上次打球也拿過全場最高分」「你怎麼那麼厲害阿,拿了XX分。」
我們可以知道越右邊的句子越能讓他盡情的分享。而越左邊的句子,本來是對方分享真實
的自己,建立情緒連結的機會,卻被你硬聲聲打斷。
所以說,對於分享還是提問的討論,其實重點是在判斷當下的狀態,判斷你們的關係到甚
麼程度,判對對方有多偏離他的基準線,有多大的熱情想分享。
其實正常的狀況下,就是當對方想分享的時候就讓對方分享,當對方分享到一個段落,情
緒冷靜下來後,就換自己開始分享。如果兩個人情緒都很冷靜,那麼就是不斷的交換著關
鍵字,看甚麼時候哪個關鍵字打到自己或對方,然後想分享的人自然會分享。
並沒有甚麼規則是分享一定比提問好,又或是提問一定比分享好。
說到底人跟人互懂的根本規則,就是讀懂自己與對方的狀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