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是永遠人情留一線的啦,對於沒什麼交集了就冷
處理或封鎖的,我覺得見的世面不夠多,就算只是一個
用通訊軟體聯繫的好友也是朋友阿;雖然這種現實的作
法符合當今社會主流,但你暫時內心絕對放不下的,就
先設法讓自己克服負面的感受,有天換那個女生遇到了
,當了你現在的角色,而她在對方心裡不是女神於是被
當普通人冷處理、不回、封鎖、刪除了,她就有機會好
好思考了。
(上面是我在原文下方的留言,
想想還是回一篇文好了。)
經歷過電子郵件為主要聯絡工具的時代,
曾有篇文章提到類似的觀點,
當你打開電子信箱,會收到同學或朋友寄的東西,
可能是一則笑話,一張美圖,一個新聞,
一段音樂,一部 flash 影片,或一次問候,
未必會是你有需要或感興趣的,
但那表示人家還有想到你;
當你從某天開始打開信箱空空如也時,
你就自行好好體會了。
除了被莫名封鎖外,我不會去封鎖人,
有時也會收到久未連絡的前同事、老同學、朋友,
或曾因工作業務而認識的人,
所發送的不是什麼重要的訊息,
不管是影片還是連結等等都好,
我不一定會看完但至少都會已讀、大致瀏覽,
也不曾覺得太煩而去封鎖、刪除好友。
即便是這樣的弱連結,
沒有面對面的熱絡互動,
但關係還是存在。
比如某天前主管問我有沒有興趣回原公司上班,
因公結識的人在我離職後提供工作機會,
辦小型同學會時你是會被找的其中一個,
剛好在你有困難時神學弟出現來主動拯救你,
在前同事的婚宴上那些許久不見同被邀請與宴的前同事
還是會聚過來你這一桌和你大聊一場喝上幾杯等等。
以前是很多人想聯繫但分別已久聯絡不上,
現在是通訊發達社交 APP 一堆但封鎖人不手軟。
對,現下的社會現象是如此,
反正沒什麼交集了、沒利害關係了,
點一下就可以防止來自你的「騷擾」,
這樣的人有兩種情境讓我印象深刻:
系學會幹部,平常沒在經營同儕關係,
要收系會費了很多人不想交錢,催繳人家也不理你;
準備結婚了要炸人了,
收到來電或喜帖的人心裡OS:阿平常不聯絡這時候就想到我了,
不然就是在婚宴上那些與宴的同事同學朋友根本都是不熟的,
卻要在敬酒時裝成「哇恭喜!好感動,真是替你開心!」的模樣。
關係的維持本來就是要刻意經營的,
經營就在這些日常持續性的小「煩」事起碼做到有往來,
而不是有事情要人幫忙了才來裝熟套交情。
通訊越發達,人情卻越薄弱,於是促成科技冷漠。
我曾工作幾年辭職去修碩士學位,
念研究所當助教時還算滿關心學弟妹的,
對於私訊發過來要我幫一些奇怪的忙的我也都予取予求,
會主動問他們課業上那裡不懂,幫他們上助教課。
後來我們大家都畢業幾年了,
我這裡有個台積電的工作機會,
於是想到當時班上幾個成績好的學生,
便想找他們來試試,
事前直接問本人或間接透過其他學弟妹問了這些人的幾個基本資料,
因為這幾項資料是應徵的必備條件(學位、工作領域等),
幾位學弟妹也是就不讀不回了(雖然也沒封鎖),
我也就當作沒這回事,不幫忙推薦了,
還是讓用人單位一貫地用台清交成的陌生人就好,
也不想再找這幾位「曾經認識」的人了,
要提到「現實」,我看過的應該比學弟妹們還多。
是否為騷擾在於自己的一念而已,
別人視你的態度也會予以不同的反應;
如何處理別人捎來的訊息的方式是你個人的自由,
別人要針對你的反應而決定你們的關係也是。
聚焦在自己收到訊息的感受同時,
不妨多用個一秒思考對方傳訊的心意。
覺得這些非必要的訊息很煩嗎?
其實煩的是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