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我認識一對夫妻,雙方目前都60出頭,
沒有小孩,不確定是不想生還是有其他原因。
他們感情很好,都是藝術工作者,
也許作品就像是他們的孩子,
到現在感情一直很好,
走到哪都牽著手出雙入對。
不過他們是大學時的學長學妹,
兩人有共同的興趣,很有人文素養,
對語文、電影、歷史、黨外運動都有很多共同話題,
從一起參加學術、藝文及社會活動開始,
慢慢確認彼此的交往關係。
之後也一起經歷了留學、在國外任職、回國創業等過程,
成為彼此工作及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助力與陪伴。
婚姻本身同時具有情感支持和社會價值功能,
如果不想生育子女,在社會價值部分就少了很大一塊誘因,
那就可能要從情感支持面去探索彼此要的是什麼。
雖然這在出社會後比較不容易,
畢竟人出社會後要承受比較大的社會壓力,
也會愈來愈傾向於追求社會價值(包括婚姻的生育部分)。
但原po既然要追求的不是和多數人一樣的生育功能,
也不是不能回歸單純交往、陪伴、戀愛的初衷,
那比較重要的就不是具有功利取向的經濟條件,
而是相同的話題、喜好和談吐內涵。
當然如果妳的興趣是吃米其林、出國旅遊、打高爾夫等等,
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經濟條件,
但是有錢的人不一定有這些興趣,那麼與其列出經濟條件,
不如從這些興趣去創造彼此聊天話題和相處機會,
比較有可能遇到經濟條件能夠滿足這些興趣的人。
再者,以情感支持來說,
有沒有共同的理念及目標也很重要,
簡單來說,不只是能同享樂,也要能夠共患難,
不然人為什麼要和另一個人綁在一起建立長期親密關係?
生育子女在這個層面上就是很多夫妻的共同目標,
如果沒有這個目標,就要考慮是否還有其他目標,
事業是其中一個,別人對妳想完成的事業有沒有興趣?
或是妳能不能對對方的事業提供幫助?
老來互相照顧也是一個目標,
那除了思考妳想要什麼樣的人來照顧自己,
同時也要能夠表現出自己有什麼樣的能力和意願照顧對方,
例如擅於傾聽、理財規畫、打理生活事務等等都是。
大概是這樣,在檢視別人之前,
還是要從自己身上檢視,
自己真正想要和能夠付出的有哪些,
否則若是只考慮自己,答案恐怕是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