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很基本的情感基礎概念,同時也是貫串人的一生情感及轉換演化的描述,許多人沒有轉換演化完成,造成家庭(婆媳)問題的來源之一,讀讀看。
情感基礎概念:兩個家庭,兩種親密
世界上有兩種親密。一是愛情的親密,另一個是親子間的親密。
如果我們一把抓起人生的生命線,生命線的兩端分別是生和死,意即出生是開端,終結是死亡,大多數的人們都會經驗到兩個家庭,兩種親密。一個是您做為他人(父母)的子女,那裏有著您對父母的原始親密,一種原始聯結的情感,那是「原生家庭」經驗;當你長大成年後,經由不知不覺地社會化,就開始離開「原生家庭」,此時經由情愛有機會進入「婚姻家庭」,亦稱為「再生家庭」,同時經驗到愛情的親密及親子親密(如果您有小孩的話),這兩種親密在「婚姻家庭」都可能經驗到。
理論上來說,在這兩個家庭間的經驗與移動過渡是極其自然且順利的事,也就是說您本來在原生家庭後來經由愛情或相親或其他原因,您自然地從原生家庭滑動到再生家庭,但從臨床經驗的觀察,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人眷戀著「原生家庭」經驗,想當永遠的「被照顧者」,永遠的「兒女」,此時就會出現「媽寶」與「爸寶」(其實每個人在原生家庭開始的時候大部分都曾是「媽寶」(媽咪的寶貝!)的樣子。這是因為父母沒有適時地放手,亦或是孩子感受到被照顧的感覺太美好了、又亦或是孩子想滿足父母潛在願望
。造成「無法移動」或「移動困難」的情況,無關乎現實的經濟問題,雖然生理成年了,但心理仍停留在孩童的原始家庭階段。這在進入第二個家庭的時候,形成了困難!有時候在有些家庭中的產生的「婆媳問題」來說,這是有關係的。
我們不論在「原生家庭」或是在「再生家庭」時都有所謂的「角色」,你同時是「為人子女」(在原生家庭),也是「為人父母」(在再生家庭),那麼當這兩個角色有所衝突時,該怎麼辦?比如你媽要你用A的方式管教孩子,你的另一半要你用B方式管教孩子;而你A,B均可,没有意見,該當如何?是該聽媽的話?還是聽另一半的話?此時可藉助「家族系統排列」的主張,當兩個系統並列時,後來的系統(「再生家庭」)位階優先於早先的系統(「原生家庭」),所以建議你要和另一半商討好形成共識C,然後執行C方式管教,並和父母溝通,在父母不在的時候,不要管A的方
式。
也就是說,當您的過渡到「再生家庭」時,您已擺脫您自己孩提時代的「原生家庭」,您與另一半結合成一個「生命共同體」,是「再生家庭」的重要基本成員,有機會成為他人的「父母」角色,現在你的「角色」倒轉了,成為「再生家庭」中的擁有者及管理者之一。由「接受照顧者」轉變為「給予照顧者」,這個「再生家庭」成為您歸屬的核心(從原本對「原生家庭」的歸屬轉移到後來「再生家庭」的歸屬),如此一代代傳承下去。
我們可以在臨床上觀察到當自己處在「原生家庭」時期的經驗美好,往往在後來形成「再生家庭」時間也相對發展的順利。所以有時與現在伴侶間關係的問題,不見得在兩人之間,有可能和自己「原生家庭」經驗有關。而好的「再生家庭」經驗也可能有機會修補受傷的「原生家庭」經驗。
親愛的讀者,你可以審視一下是否已順利地、相應生理年齡地從自己「原生家庭」階段移動轉移過渡到「再生家庭」階段?(如果有視障朋友,也可以去用聽的,在「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podcast的第一集EP01同名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