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語]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傳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2-15 00:25:16
※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銘言:
(恕刪)
: : 基本原理: 緣起(依他起性)
: : [阿含:業感緣起][唯識:阿賴耶識緣起]
: : 苦
: : > 流轉 (遍計所執性)
: : 集
: : 滅
: : > 還滅 (圓成實性)
: : 道
: : 唯識:在了知阿賴耶識如何以依他起性運作的狀況下,解決了眾生遍計
: : 所執的錯誤認知,以達到圓成實的滅苦狀態.
: 個人是覺得有苦集滅道就夠了....再去分析那是甚麼性並不會有甚麼幫助。
: 我拿起碗筷吃飯,不需要分析我的筷子是幾公分、碗甚麼顏色才能完成吃飯的動作。
: 同理,我思維苦集滅道,那是甚麼性其實無關緊要...
這是你的看法, 唯識三性三無性其實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三法印而已.
而且是更直接從修行的角度出發.
依他起性正表示一切緣起的現象, 遍計所執性正表示對一切事物的執著為
一般人的普遍現象, 圓成實性為滅除我執後,親證純依他起性離空有兩邊
的涅槃.
而且你思苦集滅道, 四諦十六行相, 還是要進行觀察事物本質特性的禪修
,否則都是空談.是故跟甚麼性關係極大.
: : (2) 合不合乎三法印(緣起):
: : 諸行無常
: : ===> 依他起性(以阿賴耶識緣起解釋)
: : 諸法無我
: : 涅槃寂靜 ===> 體認依他起性就能去除去眾生遍計所執性(執取萬物實有)
: : 以達成涅槃寂靜狀態.
: 同上......
: : (3)阿含經就到處有心意識的說法, 本來的解釋是 心 = 意 = 識.
: : 但是到了大乘佛教,為了解釋輪迴與了知煩惱的運作方式乃做為禪修與大乘
: : 行門的理論基礎, 就必須分開:
: : 心(阿賴耶識) = 集起
: : 意(末那識) = 第六識所依
: : 阿賴耶識與末那識不是實我或大我,而且兩者都是無記
: : (也就是你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 : 阿賴耶就是藏的意思,它只是一個一切身口意行為集中存放的倉庫,而且它隨
: : 時都在變動.
: : 就好像一杯鹽水,表面上看起來靜止,但是裡面動的可厲害,NaCl不斷的結晶與
: : 解離.
: : 而末那識是一個能有"我""我愛""無明""我慢"特質,能發動思想行為的"意"根.
: : 這是一個能以下原因所必須提出的理論:
: : (A)只有六識無法解釋人類的我執或潛藏煩惱從何而來:
: : 人常常會在面臨一些情境下升起煩惱, 這些煩惱藏於何處?
: : (B)只有六識無法解釋人如何隨業流轉:
: : 人在生死流轉時,業是放在何處?
: : (C)無想定與滅盡定如果沒有六識外的末那識與阿賴耶,那麼根本等同一樣,無
: : 想定也就是涅槃. 此不合理.
: : (D)五識皆有根為依,獨意識無依, 是故必有一意根也就是末那識.
: : 是故此諸識實不脫阿含名相範圍.
: : 再者,其實識只有一個,即便是六識說,也是依功能分,如今大乘為解釋更深法義
: : ,再將六識延伸出第七與第八,其實很正常.
: 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創造一個『感覺不到它存在』的一個東西來解決?
: 那這個解決方式其實也只是假設罷了....就是假設有個阿賴耶識....
: 所以阿賴耶識只是一種說法,是佛滅後一千年才有的說法....
: 如果要說業存放在阿賴耶識,那又會出現無限多的問題。比如:阿賴耶識是眾生個別有
: 還是所有眾生統一有唯一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幾個,一個或無限?
: 然後根據你給的答案,又會出現新的問題。
是假設嗎? 我記得我有提到心意識的說法在阿含經內到處可見.而且
心意識這三個名詞梵文也不相同,意思也不同. 阿含經不特別將其分
開是因為聲聞理論不必將其分開討論.
但是在大乘佛教,為了理論上的需要必須將其分開討論. 而心就是阿
賴耶.(至於有人以為心是受想行,那是誤把"心所"當心看)
更明顯的佐證在雜阿含267經"心種種,色種種","心淨則眾生淨","譬
如畫師...", 這是連印順導師都承認的.
再者, 在印度的增一阿含經裡其實就有阿賴耶的名詞出現, 這在論典
(攝大乘論)可以看到, 只是傳譯版本漏失此段經文罷了!
所以這個名詞本來就有, 而且也是心的代稱, 更重要的是的確阿含經
義理無法解釋諸多問題.
有問題當然要解決. 特別是如果人志求佛道, 他不能不懂, 而且歷史
的軌跡告訴我們阿羅漢真的對這塊無法解釋,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部派
提出一些理論出來試圖解釋.
再來, 佛法不離世俗諦, 名相的安立, 只是方便我們進行了解,如果
刻意為了防止某種弊病,而忽視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 讓後人對真理
的了解一頭霧水,那不是因噎廢食媽?
更何況, 當人刻意防止某種弊端時, 通常意味著會走向另一種弊端可
能性. 人活在世俗諦中無法避免這些走向兩邊的可能性.
走向"自我"的常固然不符合佛法, 然走向"惡取空"的斷滅其實更為可
怕.
至於你講的提出阿賴耶識的可能問題, 我想您多慮了, 阿賴耶識依經
論上來看是一個生命一個, 就跟十二緣起的識是一樣, 至於它是一是
多,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是甚麼, 這個功能只要可以解釋業
力的輪轉即可.
我的看法是不一不異, 為什麼? 因為阿賴耶識牽扯到認識論與境的本
質問題, 唯識學強調"唯識無境", 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心識變現
出來的.
所以我們既然有共同的物質認知, 比如山河大地都是我們共同看得到
的. 因此各人的第八識一定有共同的種子部分. 講白點就是共業. 有
共業也有別業. 所以是不一不異.
而人所見個別妄境就是個人的別業種子起現行的結果.因此, 既然提出
這樣的理論就可以解釋業力流轉與大乘佛法的成立原理, 就犯不著再
考慮之後的問題.
如同聲聞法不必提出八識論即可證果, 成佛的法門亦不必再衍生八識
外的更多名相與解釋即可成佛.
所以, 您提出的衍生問題不成立.
: : (4) 包括說一切有部,化地部,乃至分別說部,南傳等多部派都有為解釋十二緣起所
: : 安立的名相, 比如"細心", "種子","窮生死蘊", "有分識"等說法, 其實跟阿
: : 賴耶識差不多.
: 原理是:
: : (a)意根與六識以阿賴耶識的種子為因看待萬事萬物,
: : (b)而人會以為眼前諸事物為真而有種種執取乃至造業.
: : (c)再以貪愛等染污的觀念,心態與行為再度染回阿賴耶識,造成阿賴耶識汙染.
: : (d)回到a to d持續進行染污.
: : 是故阿賴耶完全是緣起的,而污染的方式有一個動詞叫"薰習".
: : 故:
: : 一切境界都是識的"成見或貪愛"之結果
: : ===> 境界為假,不再執取.
: : ===> 識也是緣起,也不可執取
: : ===> 滅苦
: : 既然不脫無常,苦,空,無我,緣起,與四聖諦,三法印,何來是新宗教之說?
: : 只是解釋得更詳細而已,更何況阿含經的義理確實有明顯的缺漏.
: : 阿賴耶有點像雲端或伺服器或cache.........
: : 你的youtube的首頁不是有你常看類型的影片嗎?因為你的觀看行為都被
: : 雲端與伺服器給紀錄下來了,也就是說你"薰習"了你的雲端.
: : 如果你樂好此類影片,總有一天你會滿腦子這些影片的記憶,youtube 看
: : 到你也會一股腦的把這些影片推薦給你.
: : 修行,不就是要"反薰習"這些惡習氣與煩惱嗎?
: 不,以阿含經來看習氣與煩惱並不是反燻習的概念,它不是單純你將不好的念頭轉為
: 好念頭就沒事。
: 阿含經的原理是放下,不是轉念。當然轉念也是很好,但是跟放下是兩件事。
U大大, 你這裡對唯識的看法真的稍為要修正一下下, 首先我要建議你千萬
別執著在名言下.
我想, 無論是阿含, 中觀, 唯識, 還是如來藏等各種行門都是要人放下的.
但是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甘甘心心, 無有一點悔悟的放下. 這是只有
見道才做得到的.
也就是說, 唯有修毗婆舍那的禪修到一定的程度證果, 才能有此功力. 不僅
修阿含如此,唯識當然也是如此. 積極的聞法, 思辨, 修法(禪修)都是修學所
有佛法的重要必經過程.
而這每一個階段都會讓人的智慧有所增長, 所謂聞所成慧, 思所成慧與修所
成慧.
對法的信心會從好像有道理, 真的有道理, 到親證這個道理, 逐步堅實.
唯識不是只有理論, 更有觀行的禪修,要觀的還是不離六根六塵六境, 還有
特別的名,義,自性,與差別.
例如五位修行法(指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五位)以及五
重唯識禪修, 而解深密經也有提到相關禪修方法.
乃至更可以觀"遍計所執"的空與虛妄, 再觀萬事萬物的"依他起"有.
平常的時候也要依此心要, "如理作意". 當然此如理作意的力量會隨著禪修
的功夫日益提升.
剛開始的如理作意是憑信心與意識思維的抉擇所推動的, 而禪修則是顯微鏡,
高精密度分析儀, 讓你親證自己的思維抉擇是正確的.
而所謂的轉識成智等等, 都是要在暖頂忍世第一等禪修的境界逐步提升至見
道後, 才開始有的"自然"轉各識成各智的現象, 因此絕對不是轉念這麼簡單.
至於反薰習, 我想你又有所誤解了, 唯識學裡的種子概念您似乎不是很了解.
一般大家都知道種子經過適當的環境就能發芽, 但是發芽之後與原來的種子
特性已經完全不同了, 換句話說就是產生了化學反應.
然而在你澆的水與一切因緣尚未完全具足時, 種子是不會"變性"的. 當你鍥而
不捨不斷 澆時. 總有一天會達到發芽的臨界點. 這就是薰習.
反注入善種子, 到一定的程度時, 就會壓抑惡種子起現行的強度乃至完全阻斷
其起現行的可能性.
成聖成佛乃至改變命運都是靠這種剛開始強迫自己,不斷的薰修, 最後達成從
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 我上面提到過了,這樣阿賴耶識不過就是假設性問題,然後隨著答案的不同又會出現
: 下一個問題。用業報就足以解釋一切,不需特地再幫業設立位置,你設立了位置,
: 業就沒有盡的一日,你只是將它燻成比較香,或不臭不香,或有點臭但夾雜著香,
: 但那也是業阿~~~
: 造業的主體並沒有因此不見....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是一種常見。
我說過, 阿賴耶識是倉庫, 它的內容完全是緣起的, 你也可以說業力存在於法
界.
業力存在於法界某處根本是個客觀的事實. 這是法界的一個特性功能, 想修成
佛法門者不能否定也不能不了解這個事實.
再者, 安立這樣一個名相只是方便解釋業力流轉與法界特性, 並不會影響修行
證果.如果這是常見,那麼, 部派佛教裡以各種類似的識, 比如"細心","有分識"
, "窮生死蘊"來解說十二緣起不是會影響人證阿羅漢嗎?
你能說,包括南傳,乃至印度各部派的阿羅漢都是持常見的未證言證者嗎?
而你講的造業主體(也就是自以為"我"的實有), 會隨著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消失.
事實上,唯識經論所提的三無性早就明言"造業的主體"是不存在的.
何謂三無性?
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
也就是一切法相皆是因緣生, 一切事物無有"自然的","天生的"本質, 連涅槃的
境界也無有自性. 基於此立場,才能成立大乘唯識學.
: 其實也有學者已經提到這塊,我也是看來的。
: 我記得印順導師也有『虛妄唯識』的說法。
學術也是諸行無常......看看葛拉瑪經吧
自己思維觀察是不是真理比"他們以為是否佛說"要重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